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2篇
  免费   905篇
  国内免费   1663篇
测绘学   690篇
大气科学   1017篇
地球物理   1373篇
地质学   2451篇
海洋学   1004篇
天文学   772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55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TM影像和ENVISAT ASAR(HH/HV)数据,以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定量提取评价因子(植被类型、生境结构、巢下水深、植被盖度、人为干扰)的基础上,建立HSI模型对丹顶鹤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实测巢址空间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主观专家知识建立的HSI模型得到丹顶鹤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8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65km2,低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85km2,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403km2,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得出高适宜、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巢址共占实测巢址的92.86%,不适宜栖息地巢址占7.14%。经检验HSI模型对淡水沼泽湿地典型水禽栖息地的质量评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42.
为了提高北疆地区雪深时空分布监测的准确性,以该区域48个气象站点2006年12月—2007年1月的月平均雪深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月均雪深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经纬度、高程的相关性,结合MODIS雪盖数据构建了多元非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方法,插值获得了北疆地区较高精度的雪深空间分布数据。将插值雪深数据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考虑高程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金插值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相对普通克里金和协同克里金方法,多元非线性回归克里金法的12月份雪深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15.14%和9.54%,1月份的提高了4.8%和6.7%;2由于充分利用了经纬度和地形信息,多元非线性回归克里金法的雪深预测结果可提供更多细节信息;3预测结果客观地表达了雪深随经纬度和地形变化的趋势,反映了积雪深度的空间变异性;4基于不显著相关的协变量高程的协同克里金插值法预测的雪深数据精度劣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43.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ccurrence of polygonal faults in sandstone, which is compelling given that layer-bound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have been observed so far only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such as clay and chalk. The polygonal faults are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that developed under shallow burial conditions via strain hardening in dm-wide zones. The edges of the polygons are 1–5 m long. The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are organized as conjugate faults along each edge of the polygon and form characteristic horst-like structures. The individual deformation bands have slip magnitudes ranging from a few mm to 1.5 cm; the cumulative average slip magnitude in a zone is up to 10 cm. The deformation bands heaves, in aggregate form, accommodate a small isotropic horizontal extension (strain <0.005). The individual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show abutting T-junctions, veering, curving, and merging where they mechanically interact.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are rar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deformation band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de I opening fractures. The documented fault network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geometry of km-scale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in the subsurface, top seal integrity, as well as constraining paleo-tectonic stress regimes.  相似文献   
944.
945.
We present the first orbit-resolved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the two polar systems EU UMa and ST LMi obtained with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HST FOS) and 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 (IUE) during their intermediate- and low-luminosity states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82 and 2003. Different line profiles of the two systems showing variations of line fluxes at different orbital phases are presen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 IV emission line at 1550 Å produced in the accretion stream, presenting calculations of spectral line fluxes, ultraviolet luminosities, and accretion rates for the two systems. Our analysis of the spectroscopic data reveals changes with orbital phase of the emission line profil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light curve variations of both EU UMa and ST LMi in the optical and infrared bands. The variations of line fluxes are attributed to variations of both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as a result of a changing rate of mass transfer from the secondary star to the white dwarf. The ultraviolet luminosity and accretion rate of EU UMa are smaller than the ultraviolet luminosity and accretion rate of ST LMi.  相似文献   
946.
947.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948.
本文针对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系统的Fornasini-Marchesini (FM)状态空间模型,对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所考虑的二维FM传感器网络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预测控制方案来补偿通信时滞.首先,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给出了二维系统保持稳定的充分条件;然后利用稳定性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控制器设计策略并保证系统的控制性能;最后,通过一个数值实例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9.
杨冰韵  刘健  贾煦 《大气科学》2020,44(5):1013-1022
卷云在大气辐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相比传统地基观测手段,卫星遥感更容易探测到高层卷云的信息,本文利用CALIOP主动遥感仪器可获取较为准确的薄卷云特性的特点,针对MODIS被动遥感探测器反演的薄卷云云顶高度的偏差开展订正研究。研究选取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MODIS云产品,结合CALIPSO卫星的卷云云顶高度数据,基于交叉验证的方法得到线性拟合方案,对MODIS卷云云顶高度进行订正。订正后的MODIS与CALIPSO卷云云顶高度差值的分布区间由?3~2 km变为?2.0~2.5 km,峰值由?0.8 km左右变为0.2 km左右。订正效果随云顶高度和云光学厚度的不同有所变化,其中较低层卷云和光学薄卷云的订正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50.
基于黄河源区8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揭示了以玛多站为代表的黄河源区1953~2017年气温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对气温变化总体特征的影响程度,分析了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与海温指数,尤其是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53年以来黄河源区玛多站年平均气温以0.31 ℃/10 a的变化率表现为明显的增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转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暖更加明显。(2)1953~2017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3 a、6 a、11 a、25 a、64 a及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其中以准3 a和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振荡最显著,准3 a的年际振荡在21世纪以前振幅较大,而进入21世纪后年际振荡振幅减弱,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振幅明显加大。(3)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前,以准3 a周期为代表的年际振荡在气温演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后,65 a以上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贡献率增加近5倍,与准3 a周期振荡的贡献相当。(4)气温与Nino3.4指数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的同期相关均不显著,但当气温领先PDO指数22 a时正相关最大且显著,不同于PDO指数,气温原始序列及其3个年代际尺度分量滞后AMO指数3~7 a或二者同期时相关性最高,这就意味着AMO对黄河源区气温具有显著影响。(5)AMO的正暖位相对应着包括中国的整个东亚地区偏暖,黄河源区只是受影响区域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AMO的负冷位相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AMO的正暖位相与黄河源区气温距平序列的负距平、正距平相对应,气温在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与AMO指数相关性更高,可见,AMO是影响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气候振荡,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