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340篇
地质学   406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981.
经上世纪系统区域地质调查证实:滇东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上志留统存在厚大黑色岩系,是页岩气系统中的主力烃源岩。开展这一地区以页岩气为主攻目标的地质勘查,可望取得页岩气藏突破,还可在油气、石盐及磷、镍、钼、钒等矿产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82.
白云  周德亮 《地下水》2010,32(6):32-33
本文基于移动最小二乘形函数和加权残量法,针对承压稳定井流问题,构造了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法,并对井点采用了控制面积法。通过具体模型计算显示,该方法实施过程简单,又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83.
朱家平  刘建坤  王亚平  谢恩平 《地质通报》2010,29(11):1721-1725
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的基本步骤为:①对标准曲线的各点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给出各点的标准不确定度;②对标准曲线各点的响应值进行多次测定,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不确定度;③以这2个标准不确定度为权重进行拟合,得出双误差拟合方程和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④计算标准曲线各点与其校准点的差值,并将其转换成标准不确定度;⑤将以上4项按不确定度传播规律计算总不确定度。实际测量时, ①、②、④步用插值法算得。通过一个实例比较了不同拟合方法间结果的差别,说明了运用X、Y的相对误差作为权重的直线拟和,再加上“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算得的测量不确定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84.
倾角分解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剖面成像方法,传统的CRS叠加实现是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对属性参数进行自动搜索并对其进行优化合成相应的CRS叠加算子,通过该算子进行叠加能够得到信噪比和连续性更高的零偏移距剖面.但是数据驱动的实现方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倾角歧视现象”,它造成了弱有效反射信号损失和运动学特征失真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倾角分解CRS叠加方法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使CRS叠加方法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5.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5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5)提供的30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的夏季逐月环流场资料及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泰勒图及各种评估指标,探讨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平均大气环流场的模拟能力,寻求具有较好东亚夏季环流场模拟能力的气候模式。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模式能够模拟出东亚夏季平均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CMIP5模式的总体模拟能力较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CMIP5模式对东亚大部分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的模拟偏差在6 h Pa以内。2)模式对不同层次环流场的模拟能力存在差异,500 h Pa高度场的模拟能力最强,其次为1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SLP场最弱;对东亚夏季主要环流系统的模拟对比发现,模式对印度热低压及东伸槽强度指数的模拟能力最好。3)综合CMIP5模式对东亚夏季各层次平均环流场以及主要环流系统的模拟能力,发现模拟较好的5个模式为CESM1-CAM5、MPI-ESM-MR、MPI-ESM-LR、MPI-ESM-P和Can ESM2。4)相对于单一模式,多模式集合平均(MME)模拟能力较强,但较优选的前5个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能力弱。  相似文献   
986.
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重点总结了影响地质环境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主要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壤环境、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植被条件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对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级区4 075 km2,占22.3%,分布于火山岩台地、丘陵、剥蚀堆积台地区;良好区9 700 km2,占69.3%,不间断分布于各个地质地貌区;中级区1 225 km2,占8.4%,主要分布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区。  相似文献   
987.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咸宁MP-3000A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日发生在咸宁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在这次冰雹天气过程中,冰雹云中上升气流非常强盛,引起云底高度剧烈波动,同时将底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等温线上抬,并伴随贝吉隆增长和过冷水滴与冰晶消耗等过程,由于这些宏观和微观过程使得整层水汽与液态水含量连续出现下降和上升过程,产生了多峰结构;(2)在4.2—8km高度过冷层的冰雹云中,08时40分—13时的固、液、气混合相态变化非常复杂,过冷水滴与冰粒子消耗过程、贝吉隆过程和过冷水滴与冰晶增长过程交替出现,产生了相对湿度在6km以下低于80%的区域,且液态水含量在4.2—8km高度处出现0.7—1.8g/m3的大值区,从而形成了冰雹生长过程中交替干、湿增长生长环境,非常有利于冰雹粒子群快速累积以及分层增长;(3)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计算分析了MKI、KI、TT和HI四个不稳定指数,这些指数对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并对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临近预警潜力,若选取KI≥38作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可以提前45min预警第1次降雹强对流天气,且分别提前20、40和42min预警第2、3、4个对流单体影响该地区。  相似文献   
988.
989.
基于模糊概率方法的岩体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体稳定性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仅具有随机性,而且也具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率的范畴,利用经典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研究将会产生不合理的结果.在模糊概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类新的岩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模糊概率方法,并提出了模糊权重的概念,从而避免了权重取值带来的不确定性.结合所选取的5个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了这5个影响因素的隶属函数与模糊权重;利用此方法对某一地下岩体工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方法所评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了该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0.
Natural hydrothermal ZnCO3 crystal aggregates are nominally anhydrous phases with interfacial water, with substitutional divalent cations and decarbonation c. 300°C. All these common features must be invol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heating of a thermoluminescence (TL) glow curve up to 500°C: dehydration–dehydroxylation, phase transition and ion transition of point defects in Zn2+ positions. A representative specimen of natural smithsonite was analys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with a chemical probe of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es coupled to thermogravimetry, TL, radioluminescence and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thermoluminescence (3DTL), to gain an overview of the spectra emission and defects linkages modified by heat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up to 500°C. The ZnCO3 specimen contains minor amounts of Ca, Cu, Cr, Cd, Pb, Ce, Co, Ni, Mn and Fe. Under FESEM, it displays CaCO3 clusters and oscillatory zoning distribution with lamellae ranging from Ca0.11Zn0.89 to Ca0.19Zn0.81.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uggest assignments of defects and processes to measured 3DTL emission bands, as follows: (1) peak at ~260°C, ~360 nm bonds, breaking during the thermal decarbonation process; (2) peak ~120°C, ~340 nm: non-bridging oxygen centres associated to a complex dehydration–dehydroxylation process and (3) peak at ~170°C, ~650 nm, crystal field effects on the thermoluminescence of Mn2+ centres and associated transitional elements in the ZnCO3 phase.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