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近41 a辽宁区域性寒潮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寒潮在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均可出现,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是寒潮集中出现时段,出现最多的是1月;区域性寒潮出现次数存在20、13、8a和4a的变化周期。影响辽宁区域性寒潮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寒潮物理量预报指标主要有:寒潮前至少有一日升温过程;500 hPa冷中心温度≤-40 ℃;地面冷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50 hPa以上,分裂小高压中心气压为1030 hPa以上;500 hPa和850 hPa急流普遍为24 m.s-1和12 m.s-1以上;850 hPa辽宁附近等温线密集程度≥5条/10纬度;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于60°。  相似文献   
102.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气象、水文、生态模式中的关键物理因子,卫星遥感反演为观测区域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提供了可能。对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地气通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描述了现在常用的反演方法,分析了方法中的各种假定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对不同的模式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还指出了评价卫星反演通量的精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对该领域内现存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4.
煤柱-顶板系统协同作用的脆性失稳与非线性演化机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把坚硬顶板视为弹性梁,把煤柱视为应变软化介质并采用W e ibu ll分布描述它的损伤本构模型,本文对坚硬顶板和煤柱组成的力学系统,用突变理论方法研究了它的演化失稳过程。通过对建立的尖点突变模型的分析发现,系统失稳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刚度比k与材料的均匀性或脆性指标m值,并给出了失稳的充要条件力学判据和失稳突跳量的表达式。考虑煤柱介质的粘性或蠕变性,建立了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物理预报模型,并给出了根据顶板沉降观测数据反演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和稳定性判别准则。对木城涧矿根据观测序列进行了动力学模型的反演分析,一个重要发现是:D值在临近失稳时陡增出现峰值而后急剧下降。根据材料损伤与声发射累计计数的对应关系,建立了系统演化过程中声发射率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声发射模拟分析和分维分析,发现m值与系统的演化路径对系统演化的声发射活动规律及分维特征有重要影响,单纯根据声发射监测和降维现象预报冲击地压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成功地开展大气数值模拟,如何构造相应的离散格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以大气球面浅水方程为例,从不同形式的微分方程组出发,分别构造了能量守恒格式、准辛格式和多守恒格式,并作相应的数值检验和比较,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类格式的优劣.这三类格式构造方法不同,所保持的物理守恒性不完全相同,数值计算时所需机时也不同,这些比较结果为实际工作的不同使用需求提供了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通过综合利用ECMWF提供的热带风场、气压场、高度场等资料,对24例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环境流场和一些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都与赤道西风急流向东扩展或热带气旋东侧南风急流向北扩展有关;造成广西大范围台风暴雨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台风登陆地点和登陆后的路径以及中心是否直接进入广西内陆有关,而且还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和面积指数、强度指数的变化关系密切。登陆台风在影响广西的过程中,其台风东侧的偏南风急流中心涌进广西和正涡度中心进入广西对产生大范围的暴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seismo-acoustic properties of a marine sediment and its geotechnical/physical parameters has been known for many years, and it has been postulated that this should allow the extraction of geotechnical information from seismic data. Though in the literature many correl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surficial layer, 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for greater sediment depths. In this article, a desktop study on a synthetic seafloor model illustrates how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shed near-surface prediction equations to subsurface sediments (up to several tens of meters burial depth) can lead to spurious predictions. To test this further, acoustic and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on a number of sediment core samples, some of which were subjected to loading in acoustically-equipped consolidation cells (oedometers) to simulate greater burial depth conditions. For low effective pressures (representing small burial depths extending to around 10 meters subsurface), the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was confirmed: the prediction of porosity, bulk density, and mean grain size from acoustic velocity and impedance appears generally possible for th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s effective pressure increases through, the observed relationships deviate more and more from the established ones for the near-surface area. For the samples tested in this study, in some instances increasing pressure even resulted in decreasing velocities.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abnormal behavior,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gas, overconsolidation, or bimod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 appropriate depth correction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published prediction equa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reliable estimates of physical sediment properties for greater subsurface depths.  相似文献   
108.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8月27日15-18时,石家庄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石家庄地区北部新乐县境内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到了此次天气过程中完整的阵风锋、飑线、中气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对此次雷暴大风的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逆温、中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阵风锋对对流风暴发展强度具有反馈作用,当二者逐渐远离时,对流风暴强度减弱甚至消亡;当二者逐渐靠近时,对流风暴发展加强,甚至发展为超级单体对流风暴。多单体对流风暴带状排列构成飑线系统,所经测站出现风速突增、风向急转、气压涌升、气温下降,钩状回波、人字型回波、弓形回波和深厚持久发展的中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中的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地面破坏性大风主要由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引发。  相似文献   
109.
碳酸盐岩孔洞型储集体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分析碳酸盐岩孔洞型储集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孔洞储集体的预测和刻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声波方程,在忽略多次散射的情况下,导出了深层小尺度孤立洞体的地震响应近似解析式,该解析表达式给出了孔洞尺度、充填程度与地震振幅属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1)当孔洞异常体尺度小于地震波长的1/8时,反射波振幅与异常体体积呈近似正比关系;(2)异常体横向上的尺度对反射波振幅的影响主要由菲涅耳半径控制,同时振幅随横向尺度的变化规律受到纵向尺度的影响;(3)异常体纵向上的尺度对反射振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调谐效应,当纵向上的尺度等于调谐厚度(地震波长的1/4)时,反射振幅最强.不同尺度溶洞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以及不同填充物的单洞物理模型试验和溶洞群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0.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describe a method for isolating meaningful and measurable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pools that differ i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decomposi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ropriate for soil C stabilization and sequestration studies. Unlike previous fractionation schemes, this procedure allows free SOM located between aggregates (unprotected C pool) and SOM occluded within both macroaggregates and microaggregates (C weakly and strongly protected by physical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to be recovered separately, freed from the soil mineral matrix and the mineral‐associated SOM pool (C pool protected by chemical mechanisms) and thus well suited to advance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by 13C‐NMR. Briefly, free SOM is isolated by an initial density separation. Stable macroaggregates are broken up into stable microaggregates and intra‐macroaggregate SOM, which is then separated by density. Finally, intra‐microaggregate SOM is isolated from mineral‐associated SOM by a third density separation after ultrasonic disruption. The SOM dissolved during the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is also recovered. Results obtained on soil samples with contrasting textures suggested that clay content induces a de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free organic C and an increase of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 content. Free SOM is characterized by a marked presence of undecayed organic material and biologically labile substances, such as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s. In contrast, SOM occluded within aggregates, especially within microaggregates, represents a more decomposed fraction, relatively enriched in unsubstituted‐aliphatic material, most probably lipid biopoly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