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2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1404篇
测绘学   288篇
大气科学   911篇
地球物理   1301篇
地质学   2243篇
海洋学   590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321篇
自然地理   9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风沙运动中MAGNUS效应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树  胡赞远  吕志咏 《中国沙漠》2010,30(3):498-504
在风沙运动中,跃移沙粒一般都会伴随高速旋转,同时引起一种升力效应,即Magnus效应。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0.1Re400,转速ω为100~1000 rev.s-1范围时均匀来流中单个球形沙粒受到的Magnus力,并与Rubinow和Keller推导的Magnus力公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0.1Re200范围内,升力和沙粒的旋转速度成正比,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同时,Magnus效应和固定沙粒在均匀来流中的流动结构也有关系,即计算结果和Magnus力公式的升力系数比K在沙粒流动是附体的时随Re数增加逐渐减小,在Re=20~30时达到最小值,然后在沙粒流动是对称分离的时K随着Re数增加逐渐增大。当雷诺数继续增大到超过200时,沙粒本身流动状态非对称所引起的升力超过Magnus效应产生的升力,但Magnus效应的作用也不可以忽略。根据计算结果,对Magnus力公式进行了修正。另外,还发现流场速度梯度与Magnus效应并没有耦合作用,速度梯度对升力的影响可以和Magnus效应线性叠加。  相似文献   
942.
北京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及适宜居住面积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晓路 《地理研究》2010,29(3):500-509
针对我国城市住宅市场中的问题,如何通过适宜的住宅面积标准来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是当前极为重要和紧迫的课题。然而已有的建筑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为政策提供有效的支撑。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适宜居住面积标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探索,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住房市场的经济分析出发,将住宅面积标准的优化界定为使消费者的边际效应最大化的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提出适合于不同家庭的居住面积的建议值,并就如何合理地引导住宅建设与消费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分析结果,建议以50m2和80m2作为北京地区的适宜建筑面积标准。同时,从鼓励阶段性消费的政策视角出发,提出宜针对特定的目标层,通过减税、补贴等手段降低换购费用,从而创造引导居民理性消费的经济动机。  相似文献   
943.
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年鉴资料和区域差异分析等方法,对区域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三次产业结构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经济水平悬殊、产业结构不协调、环境压力加大;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空间双转移形式,带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经济效应,扩大人口就业的社会效应,减轻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达到经济要素结合的空间效应,但仍存在以行政力量和政区为主导与框架、市场调控乏力,转移空间狭小、劳动者素质偏低等问题。就此提出建立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体系、提升和协调四大经济区水平与区域关系,扩大双转移范围,发挥华侨、港澳作用,加强劳力培训等改进与完善双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44.
夏雄 《岩土力学》2010,31(Z1):69-73
流变是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流变效应是影响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边坡锚固工程中,坡体介质应力调整和锚固力松弛直接影响加固坡体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安全性起着制约作用。考虑到坡体蠕变影响与锚固应力松弛的相互作用,结合工程实践,采用弹簧和Burgers并联模型进行锚索加固坡体的耦合蠕变分析,探讨其理论模型,获得了蠕变耦合模型的黏弹性流变参数。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显示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5.
刘东燕  郑志明  侯龙 《岩土力学》2010,31(Z1):23-27
通过自制的新型试验装置进行不同边界情况下的边坡模型变形破坏研究。探讨了边坡模型破坏开始时的坡角(破坏角)与边界条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破坏角会与模型厚度成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随着模型厚度超过一定值,边界条件造成的影响将趋于弱化,同时,运用数学手段定量地印证了这种关系形式。另外,还通过试验验证了相比于边界条件而言,破坏角的变化幅度会对模型材料的孔隙率更加敏感。基于所得结果,可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并优化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946.
荆门非饱和膨胀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孔令伟  周葆春  白颢  陈伟 《岩土力学》2010,31(10):3036-3042
通过压力板试验,对比分析了荆门原状膨胀土与石灰改良土持水特征的差异性;应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开展了原状膨胀土、石灰改良膨胀土与重塑膨胀土的变形及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①石灰改良膨胀土与原状膨胀土相比,其进气值有显著降低,残余含水率显著升高,土-水特征曲线两个特征点的斜率较为平缓,说明其水稳定性较好,土体性状更为稳定;②原状膨胀土和石灰改良膨胀土在非饱和与饱和状态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随净围压的增大,应变软化的程度趋缓;随含水率的减小,峰值应力增大,应力峰值点有所提前,应变软化现象更加显著。饱和重塑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应变强化型,非饱和重塑膨胀土则呈现为应变软化型,但其应变软化的程度较前两类土大为趋缓;③经石灰改性后,膨胀土强度参数值有大幅度提高,即使在湿化饱和后,石灰改良膨胀土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力学性质和较高的抗剪强度参数值。相比之下,无论是重塑膨胀土,还是原状膨胀土,对湿化作用均十分敏感,其强度参数值或波动较大,或整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47.
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立斌  黄牧  戎晓力 《岩土力学》2010,31(Z1):342-348
主要设计与实现了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地质地理信息系统(MGGIS)。首先分析了系统特点、结构、具有的功能以及采用的平台和相关技术,定义了数据的获取和存储格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3个功能独立的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分别为工程计划显示子系统、平面时空效应子系统和断面图显示子系统。首次提出在RIA技术支持下,实现B/S架构下的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反映随施工进度变化地下工程及环境空间信息的显示平台技术方案,充分反应了地下工程施工中空间信息具有时空效应的特点,适合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需要。该系统与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相比具有使用简单、交互性强、速度快等优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和南京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等相关项目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948.
左熹  陈国兴  王志华  杜修力  孙田  胡庆兴 《岩土力学》2010,31(12):3733-3740
开展了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3跨3层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应变、水平位移反应和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加速度、震陷及其作用于模型结构侧墙的动土压力反应。分析和总结了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对其周围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有明显影响,结构两侧和底部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小于相同深度离结构较远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地基土中孔压的消散速度自下而上呈逐渐减慢的趋势;地震动作用过程中,模型结构产生向上的相对运动,强地震动作用时模型结构上浮现象明显;模型结构侧墙受到的动土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减小,输入地震动特性对动土压力的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9.
章慧健  仇文革  冯冀蒙  郑余朝  龚伦 《岩土力学》2010,31(11):3569-3573
上下重叠隧道施工时,后挖隧道施工过程对先建隧道是一种“卸载”作用,受此影响,先建隧道的衬砌管片将朝后挖隧道方向变形,但这种影响作用是暂时的。以深圳地铁3号线老街站-晒布路站区间重叠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和室内离心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对上部隧道(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下方已建隧道纵向变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先建隧道不均匀沉降主要出现在约掌子面前方3.5D(D为隧道直径)到后方3D的范围内。基于此,探讨了应对这种暂时纵向效应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临时压重和临时内撑。在先建隧道位于掌子面后方(0~1)D、(1~2)D、(2~3)D范围内分别设置20 t/3 m、20 t/6 m、20 t/9 m的临时压重,且在掌子面前方4D和后方4D范围内为先建隧道设置临时内撑,可以较好地减小由于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先建隧道附加不均匀变形。  相似文献   
950.
利用楚雄市2008年实测气温数据和楚雄市气象观测站2008资料,分析了楚雄市2008年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并与楚雄市往年城市热岛效应做对比分析,得到了2008年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热岛强度与地面风速、相对湿度、气压以及大气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2008年楚雄城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明显,热岛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时段性和季节性;气象因子中风速和相对湿度对热岛的影响明显,大气污染物因子中NO2对热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