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405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简要介绍了青海省地震前兆台网的基本概况以及前兆台网中心的职责任务,阐述在前兆台网技术系统维护过程中解决的一些常见技术问题,最后提出区域地震前兆台网正常高效运行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2.
通过Java编程语言和Jfreechart图表控件,设计并实现了多台站、多测项的地震前兆数据展示系统,能迅速的绘制较长时间跨度的大量数据,并实现了常用的分析处理方法,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3.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然后分析得到模型表面待测区域各记录时刻的位移场及应变场.全场连续的变形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雁列断层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的各种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变形最初集中在断层带周围,然后迁移到雁列区,最后雁列区贯通,结构发生滑动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对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种描述变形局部化特征的统计指标—Cv值,可以作为一个雁列断层破坏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194.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现状和近期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 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 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美双方于1992年~2001年,对CDSN进行了二期技术改造.本文综述了CDSN二期技术改造的目标和技术内容;ldquo;新一代rdquo;CDSN的技术特性和运行状况;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5.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西段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是中国较早发现油田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该区油气勘探又获得进一步突破。文中根据近几年得到的地震、钻井、地面露头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祁连山北缘冲断带西段的构造特征。祁连山北缘冲断带具有中国西部山前冲断带的共同特征:构造主要定型于喜山期;断层相关褶皱、冲断构造体系发育;冲断带分段分带明显;构造复杂。除此之外,祁连山北缘冲断带西段也有独特的构造特征。由于不同性质盆地的叠合,冲断带走向方向地层组成变化大;冲断带的分段性受控于古构造格局;主要发育横向叠置的多重冲断构造体系。这些特征造成了北缘冲断带油气勘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6.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在震害快速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预估、评估和地震应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震害评估和应急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建筑物的影像特征,设计了一种自动提取建筑物三维信息的模型;将提取出的建筑物三维信息,结合实验区人工调查的人口、经济数据.利用震害矩阵计算出不同类型建筑物在地震烈度场内的破坏等级和不同破坏等级建筑物的总面积,给出一定地震等级下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实际数据,建立了一套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进行震害预估的技术流程。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为试验区.利用该技术进行了震害预估试验研究。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7.
湖北省宜昌市彭家河石榴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矿物学、岩石学的方法对宜昌黄陵地区彭家河石榴石矿床中含矿层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变质相及原岩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彭家河石榴石矿床的含矿层位为水月寺群的周家河组,石榴石主要赋存于含(石墨)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及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前者石榴石含量较高10%~50%,后者含量稍低12%~36%,X衍射及电子探针分析矿床中石榴石以铁铝榴石为主,其次是镁铝榴石,少量钙铝榴石.运用变质反应平衡温压方程计算出成矿温压条件为:P=600 MPa~800 MPa,T=650℃~750℃;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富铁铝质沉积变质岩系--孔兹岩系是寻找此类石榴石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8.
广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是我国华南特有的一种新的铝土矿矿床类型,该类型矿床与其他铝土矿床相比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的表现随着勘探阶段的深入,得到了不断的归纳、论述,文章根据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成后多年生产(基建)勘探成果和矿山生产实际,就该矿床表现出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9.
海底冷泉羽状流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对水合物稳定带的边界具有指示作用,是未来能源勘探的重要领域.研究海底冷泉羽状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集区域及成藏环境等均有重要意义.当前获得海底冷泉羽状流的地震响应主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然而该过程所依据的含气泡介质声速模型及随机介质理论不能完整描述海底冷泉的物理性质,采用的声波方程也不适用于高频地震波数值模拟.为了准确地实现海底冷泉羽状流地震波数值模拟,精确分析其地震响应特征,本文提出利用Keller-Miksis气泡振动模型来描述气泡在声波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同时考虑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海底冷泉气泡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采用含气泡液体声波方程进行海底冷泉高频地震波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海底冷泉羽状流地震响应的高精度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200.
Monitoring of subsurface fluid (underground flu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ffort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which monitors groundwater level, water temperature, and radon and mercury in groundwate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last decades. Large amounts of abnormal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major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providing precious data for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cienc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in order to probe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Much progress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n China. It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nitoring networks construction; (2) cases of different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recorded before some major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st decades; (3) characteristics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following major earthquakes; (4) mechanism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following earthquakes; (5)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fluids in the hydrogeology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