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3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35篇
地质学   1313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0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以芦山、汶川地震震中为中心,选择了8个井点,对2个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3口同震变化反向的井点,即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为使对比研究结果可靠,进一步收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8.6级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资料。对汶川、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体应变的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时,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泸沽湖井水位同震变化与井点位置处的同震体应变一致,即位于同震体应变压缩区的井水位上升,位于体应变膨胀区的井水位下降;芦山地震时,3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分析铁门关钻孔应变记录地震的空间分布、震级和震深特征,选取32组较明显的固体潮畸变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应变固体潮畸变主要表现为外部环境干扰、强远震前畸变和同震响应3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5.
冻土蠕变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温度、不同加载应力作用下冻结兰州黄土、黏土、砂质黏土的蠕变试验,分析了蠕变曲线、初始应变、流变起始应变与流变起始时间、破坏应变与破坏时间及相对蠕变指标.结果表明:3种土质冻土的蠕变曲线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加载过程中,应变非线性增加,且加载应力越大、温度越高,初始应变越大;流变起始时间与破坏时间都与加载应力、温度有密切关系,加载应力越大、温度越高,越先出现流变和破坏. 对于相同的土质,加载应力和温度对流变起始应变、破坏应变的影响不大;对于不同土质的初始应变、流变起始应变和破坏应变,都是黏土最大、砂质黏土次之、兰州黄土最小. 3种土质冻土的初始加载段和非稳定蠕变段所占的时间较短,但产生的应变却较大;同时,温度越高,相对流变时间越短、相对破坏时间越长,说明非稳定蠕变阶段所占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稳定蠕变阶段所占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长.  相似文献   
996.
杜海民  张淑娟  马巍 《冰川冻土》2014,36(5):1213-1219
沿用已有的制样方法, 在统一了制样过程中冰、水比例及冰颗粒尺寸的基础上, 开展了高含冰(水)量粉质砂土的单轴抗压强度系统性测试. 结果表明: 高含冰(水)量冻土的单轴抗压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减小趋势与总含水量有关. 随含水量的增加, 强度先是非线性增大, 然后逐渐趋于重塑冰的强度, 这有别于早期类似研究的结果. 同时, 也对试样中加入冰颗粒以保证试样高含冰(水)量的制备方法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997.
基于修正拉格朗日(U.L)描述下的大变形固结理论和考虑相变作用的温度场得到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对不同路堤高度下填土路基温度场和融沉变形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高温冻土区合理高度的路堤在5~10 a内使冻土上限略微抬升,但冻土有明显升温. 冻土上限在未来的5~10 a后会急剧下降,且路堤高度越小,下降量越大. 与小变形融化固结理论相比,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预测高含量冻土融沉变形的精度更高. 融沉量与路堤高度成正比,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融沉变形呈阶梯型发展,路堤越高,阶梯现象越显著. 定义融沉量与路堤高度之比为沉降比,研究发现路堤越低,其沉降比越大,且随时间线性增长. 沉降比是冻土融深增量的单值函数,与路堤高度无关,通过沉降比函数可以快速而实用的求出融沉变形量.  相似文献   
998.
杜海民  张淑娟  马巍 《岩土力学》2014,35(10):2855-2860
基于一系列同一温度、不同初始含冰量和应变率条件下的高含冰冻结粉质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开展了高含冰量对冻结粉质砂土变形行为和强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样中初始含冰量的增加,冻结粉质砂土的塑性增强,当初始含冰量超过210.1%后,应力-应变曲线趋近于冰的特性,可用修正的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较好地描述其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当应变率为0.083×10-3 s-1和0.467×10-3 s-1时,其初始切线模量呈非线性增大,但当应变率为0.667×10-3 s-1时,初始切线模量增大到一最大值之后转而减小,并且影响程度与应变率大小有关;当初始含冰量从32.9%增加到304.0%,冻结粉质砂土强度也是先非线性增大,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两者可用对数函数关系很好地描述。其研究结果可为开展高含冰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岩爆、冲击地压的定义、机制、分类及其定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述了若干国际权威学者关于岩爆的机制和定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依据岩爆发生的不同机制,将岩爆分为断层滑移或者剪切断裂所导致的断裂滑移型和岩石破坏导致的应变型岩爆,并结合事故案例,分析了应变型和滑移型两类岩爆及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岩(煤)柱应变型岩爆和围岩应变型岩爆以及断裂滑移型岩爆定量预测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作者利用非欧几何模型研究非协调变形影响后对应变型岩爆进行了定量预测和数值模拟的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00.
孙熙平  张勇  郑锋勇  齐广政 《岩土力学》2014,35(9):2609-2615
单桩承载力的检测已有较多成熟的方法。高桩码头的基桩作为整个高桩码头体系的一部分,上部存在复杂的结构,对于此类结构型式,现阶段尚没有有效的方法检测其承载力。结合实际工程,提出区域堆载法检测高桩码头现役基桩承载力的技术,该方法不破坏码头现有的结构。现场进行高桩码头基桩承载力原型试验,在分级荷载作用下测试码头整体变形变位、基桩沉降、结构构件应变等。同时建立数值模型,对高桩码头基桩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利用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进行修正,用修正后的数学模型对原型试验的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经综合分析,最终确定高桩码头基桩的竖向承载力可以达到1 400 kN,码头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其结果为码头改造的方案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