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浅层地温对比试验结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任芝花  郭锡钦 《气象》1996,22(11):29-32
在以往的遥测地温仪与现用玻璃地温表的对比试验中,浅层地温的对比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致使地温的遥测化受阻。作者采用了新的对比试验方法,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遥测地温仪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2.
在西昆仑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异常查证中,采用水系沉积物加密测量、路线地质找矿和地化综合剖面测量,辅以轻便激电测量(双频测量)和少量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取得了良好找矿效果,即快速缩小找矿靶区,查明异常起因,发现矿(化)体和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63.
双频偶极激电法在李坝金矿区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公正 《矿产与地质》2003,17(4):545-548
李坝金矿区金矿(化)体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但区内构造复杂,第四系黄土覆盖层厚,必须运用物探方法寻找隐伏矿(化)体并解决断裂构造问题。根据矿化岩石与围岩幅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盖异的特征,选用双频偶极激电方法测量,结果表明:双频偶极激电法在李坝金矿区可直接发现金矿(化)体,并根据Fs异常的平面分布特征可推断隐伏的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基于MapX的大地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方法以及本系统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5.
VirtuoZo AAT采用PATB软件进行空三平差,是目前国内使用广泛的空三软件。生成的文件内容尽管十分详尽,但没有一目了然地表达控制点、检查点、外业点及接边情况,无法满足后续航测生产对空三成果的要求。故本文通过加密生成对文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取,将其重新整合,输出成新的空三成果文件,很好地满足了后续航测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6.
HLAFS资料在短期降水、气温MOS预报方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HLAFS资料建立的5~9月夏半年气温、降水方程中所选的因子进行统计整理,找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因子。气温方程中所选的因子,24 h气温预报方程中以24 h前的因子多;而48 h预报方程中多选24 h后的因子,实况因子选中的几率大,与预报员的思路一致。降水方程中,因子辐散风选中的最多,其次为Q矢量散度和涡度。利用“1999.7.4”庆阳大到暴雨个例,对方程中使用最多因子的实时场和预报场进行了分析,所选因子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为以后MOS预报降水因子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微相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间房组油藏储层辫状河三角州平原和前缘亚相比较发育。其主要微相由辫状河分流河道、心滩、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区等组成。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导致和影响了注水开发中的油水运动和产量变化。由于河道砂体物性好、连通性好、吸水强度大,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故注入水沿河道砂体发育方向推进速度快,油井含水上升也快,从而造成沿主河道砂体方向上的高产井初期不含水,后期高含水的现状。剖面上受沉积旋回控制,动用程度较高的层段主要集中在每一砂层组中下部的第3 、4 小层。  相似文献   
68.
We thank van Emmerik et al. for their discussion of our opinion paper. We do not fully agree that publication of negative results will be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experimental hydrology. Instead, we think that experimental hydrology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risky than modelling studies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publishing inconclusive resul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failure.  相似文献   
69.
曾宪伟  闻学泽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2):4604-4619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_S7.0主震和M_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三次M_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km宽(最大)、35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70.
肖卓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6):2213-2225
利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使用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的近震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震源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层的地震波速与地形和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地震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过渡带的低泊松比区域.本文将研究区分为五个区域并分别对其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地块之间地壳结构变化明显,地壳物质整体呈酸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可能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