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0篇
  免费   935篇
  国内免费   779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808篇
地球物理   1970篇
地质学   1937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50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威特DI2002测距仪实测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意青  巩地文 《地震研究》1997,20(3):332-338
通过对威特DI2002测距仪的实测资料的分析,认为(1)DI2002测距仪实测精度较高,与ME-3000测距仪具有同等的实测精度,(2)DI2002仪器性能稳定,加、乘常数变化幅度小,频率变化也很小,其频率的稳定性远比ME-3000测距仪匹配的测频仪高。(3)DI2002与ME-3000测距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ME-3000测距仪老化的情况下,可以用DI2002替代ME-3000用于跨断层水平形  相似文献   
122.
刘特培 《华南地震》1997,17(4):31-35
应用文献」1「的方法,对广东及部分邻近地区进行了熵值计算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时间熵,频度熵和强度熵在ML≥4.7级地震之前,大都存在较明显的低值变化,即存在减熵现象,地震大多数以生在减熵的中,后期,少数发生在减熵初期。三种熵值变化基本同步,震级越大,熵值波动越大,其中尤以强度熵变化幅度最大,频度熵次之,时间熵最弱。  相似文献   
123.
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映震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MDCB-Ⅱ型地震前兆监测仪观测获得的类地应力值,异常频度和8方位异常值等参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资料反映的事实表明,在一定距离,一定强度的地震的短临阶段,确定存在着电磁波异常现象,其动态趋势,变化次数,异常突变和异常方向性反映等参数,可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判据。  相似文献   
124.
分层重力图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层重力图像方法是依据三维地震波速的层析成像结果,通过速度与密度相关关系,转换得到分层的密度结构模型,计算并给出各分层在地表的重力异常分布图像.以中国大陆为例,给出其不同深度的7个分层的重力异常图像和不同分层叠加的综合(或总合)重力异常分布图像.经过与实测的中国布格重力异常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重力场特征相当一致;分层重力图像的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地下不同深度的物质分布.  相似文献   
125.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S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和2万多个实测重力点资料,将重力资料进行各种改正并网格化为30′×30′的布格重力异常.首先采用密度差与S波速度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建立青藏地区岩石层密度的初始模型,再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得到青藏地区岩石层三维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岩石层密度分布不仅在纵向上不均匀,而且在横向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在深度10-70km范围内,高原整体呈低密度特性,在50-70km深度范围内低密度特征更加突出,与周缘地区存在0,1g/cm3的密度差.而在90-110km深度范围内,高原岩石层地幔显示密度高.(2)岩层密度分布与大地构造有明显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青藏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  相似文献   
126.
本文简要给出了滇,川及邻区近年短临地震综合预报的经验性作法和预报指标,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进入强震短临阶段和强震三要素的经验性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7.
详细介绍了1996年12月21日白玉─巴塘5.5级地震前,康定地震中心站根据部分前兆手段异常和宏观异常,对该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8.
程式 《四川地震》1997,(4):15-21
在近2年的前兆观测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奇特的现象,在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强震发生前和1997年3 ̄4月新疆伽师6级强震群发生前,在远隔2500公里外的四川地区观测到了多种前兆手段的群体突变事件。我们称它为强震的“远场效应”。本文还对它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9.
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热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0.
利用1983 ̄1988/1989年6年季平均全球加热场资料,分析了各年相对于6年平均的距平沿经、纬向非均匀分布的特征。并且,基于加热异常沿经向表现为正负相间分布和沿纬向有几个加热异常中心的特征,利用定常态初始方程三维谐模式进行了加热异常沿经、纬向非均匀分布对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加热异常的经向非均匀分布显著增强了经向环流的异常,所引起的环流异常与几个孤立热源(汇)作用的结果的线性叠加有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