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60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易军  罗康生  李光俊 《贵州地质》2007,24(3):237-239
卵砾石地层是钻探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难钻进不稳定地层。通过采用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卵砾石地层难以钻进的难题,结合都匀市区岩土工程勘察实例,笔者认为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法是在卵砾石地层钻进中行之有效的一种钻进法。  相似文献   
62.
饱和砂性土流变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合理的土体本构模型确定是地面沉降模拟的关键之一。上海和江苏地区多年来野外分层标的实际观测资料表明该区含水层系统砂层变形具有流变特征,表现出变形滞后于含水层水位变化的现象。本文基于粘弹性理论,选取了常州含水层系统原状砂性土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砂性土流变荷载曲线,并选择现有的相关本构模型进行识别,从而确定能更好反映研究区土体变形规律的流变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砂性土可采用Burgers模型进行描述,反演获得的4个流变参数随荷载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3.
利用全国681个站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得出,2004年春季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偏弱,主要表现在:(1)2004年春季681个站累计的沙尘天气日数2 080 d,相当于历史平均值的46.9%,是近四十余年中第三个偏少年份。沙尘暴的总面积约190万km2,仅为历史平均值的37.3%。(2)危害性较大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6次,不足2001年的一半。(3)4月和5月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导致整个春季显著偏少。沙尘天气出现时,PM10浓度相对增加,空气质量恶化,但与历史上较典型的强沙尘暴个例相比,PM10浓度增加的幅度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偏弱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动力条件不足,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  相似文献   
64.
沙地渗灌系统的自动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爱国  荔克让 《中国沙漠》1998,18(3):294-296
通过沙地渗灌系统的应用实践以及与沟灌、漫灌进行的比较研究,着重介绍了其对水分实行自动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分析了其可向植物根群区直接供给水分和养分,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沙地良好水分状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5.
We here study the scouring processes that evolve around a submarine pipeline placed on a weakly cohesive seabed. We first analyze some laboratory tests carried out by Vijaya Kumar et al. [21], Xu et al. [25] and Zhou et al. [28] that focused on the scouring around a horizontal cylinder lying on a cohesive bed, subject to waves and currents. The specific purpose is that of finding a new formula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equilibrium scour depth under submarine pipelines. Afte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parameters, the sought formula has been found to be a function of: (i) the hydrodynamic forces acting on the cylinder (through the Keulegan–Carpenter parameter KC), (ii)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soil Cc, and (iii) the burial depth e0/D. In the presence of small amounts of clay (Cc< 5 %), the scour depth depends directly on KC (as confirmed by many literature works for pipelines lying on sandy soils, e.g. [18]) and inversely on Cc (as already seen for bridge abutments on cohesive soils, e.g. [1]), the best-fit law being characterized by a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 0.62. If some burial depth is accounted for, this being a novelty of the present work, a more general formulation can be used, valid in the presence of weakly-cohesive soils and with burial depths of the pipe smaller than 0.5 (R2 = 0.79). For large clay-content ranges (2% < Cc < 75 %), the scour depth depends directly on both KC and Cc, this giving R2 = 0.79 (no burial depth) and 0.91 (some burial depth). However, this finding is at odds with the main literature, because, for large amounts of clay, it is fundamental to consider the liquidity index LI, which accounts for some important clay properties, like the plasticity. We argue that the absence of LI is balanced by the direct dependence of the scour depth on Cc. Notwithstanding the small number of available data, a formula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scour depth under pipelines lying on cohesive soils is fundamental for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represents the first attempt to build such a formula, when the pipeline is subject to the wave-current forcing and the seabed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small clay content.  相似文献   
66.
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宜昌砾石层上覆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下伏白垩纪红层,共有22个岩性层组成,总厚超过100m。通过对宜昌地区剖面出露砾石层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善溪窑和云池剖面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中-扇根亚相;李家院剖面与上述两剖面间有沉积间断,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端-扇中亚相。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该砾石层中的砂体属冲积扇中的辫状水道沉积,与沉积相分析所得结论一致。研究认为,宜昌砾石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特征,主要为冲积扇扇顶部分。该冲积扇在宜昌东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发育,显示其形成时具有强大的水动力条件,通过对其形成的地貌环境意义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该冲积扇为长江三峡贯通的产物。据前人研究推断,宜昌砾石层的形成时代应该在1.08~0.73MaB.P.,三峡贯通应在1.0MaB.P.之前。  相似文献   
67.
通过现场容重试验和注水试验研究了碎石土地基的密度和渗透性在强夯处理前后的变化,探讨了强夯对土体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夯能有效改善碎石土的结构,且浅部明显,随深度增加表现出逐渐不明显的趋势;强夯作用下,土体结构的改变在3m以上区域为颗粒填充所致,3m以下则为土体孔隙压缩.  相似文献   
68.
洞庭盆地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的两护村ZKC1孔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层进行了粒度和砾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砾石的粒度变化反映出2个较大尺度的由大→小的旋回,早旋回由洞庭湖组下段砂砾层组成,晚旋回由洞庭湖组中段上部的砂砾层组成,反映出中更新世早-中期安乡凹陷的两次由慢→快的幕式沉降过程。在上述2个大的粒度旋回之上,叠加有多个更小尺度的砾石粗、细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洞庭湖组中段顶部砾石的磨圆度明显偏低,反映其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和周缘隆起区抬升活动的增强。  相似文献   
69.
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砾石堤坝、多孔方型鱼礁、堤坝+鱼礁等不同防护措施对岸滩的保护作用。通过测量不同防护措施的波浪透射系数、输沙率、水下坡度角及床面地形变化,并与无防护措施的工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不同试验条件下堤坝+鱼礁工况的透射系数仅为0.21~0.36,对波浪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同一水位不同防护措施下的输沙率由大变小依次为:堤坝、堤坝+鱼礁、无工程、鱼礁;堤坝迎浪面的水下坡度角随极限波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堤坝工况的水下坡度角约是堤坝+鱼礁工况的2~4倍;对于近岸的地形恢复,堤坝+鱼礁工况的效果比较明显,且对岸滩附近的侵蚀较少。堤坝+鱼礁的防护措施可明显减小波浪的透射系数,增加向岸输沙率,对恢复近岸地形、保护岸滩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0.
尽管凝结水在干旱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关注,但对其在固沙灌丛下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为探明固沙灌丛对地表凝结水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区选择3种典型固沙灌丛(沙柳Salix psammophil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以无固沙灌丛影响的裸沙作为对照,用微型蒸渗仪测定了固沙灌丛下不同位置(根部、1/2冠幅和外缘)和不同方向(东、南、西、北)上地表凝结水的形成和蒸发特征。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固沙灌丛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地表凝结水量,沙柳、油蒿和柠条灌丛下凝结水量分别降低了29%、32%和33%;(2)不同类型固沙灌丛下地表凝结水量由里向外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方向上地表凝结水量差异不显著;(3)固沙灌丛的存在减缓了凝结水的形成和蒸发过程,即凝结水自19:00开始形成,到次日08:00基本结束,至13:00—15:00蒸发殆尽,其形成过程整体上表现出增加—平缓—增加的趋势,柠条和油蒿灌丛下地表凝结水在03:00—05:00甚至有少量蒸发,而蒸发过程呈稳定下降趋势;(4)凝结水的形成过程与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