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5篇
  免费   1585篇
  国内免费   448篇
测绘学   814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4917篇
地质学   1974篇
海洋学   603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2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traditional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for geoid computation suffers from two main drawbacks. The first is the assumption of an isostatic hypothesis to compute the compensation masses. The second is the dou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es within the data window through removing the reference field and the terrain reduction process. To overcome the first disadvantage, the seismic Moho depths, representing, more or less, the actual compensating masses, have been used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ies computed by employing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 balance principle. In order to avoid the dou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es within the data window, the effect of these masses for the used fixed data window, in terms of potential coefficients, has been subtracted from the reference field, yielding an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This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has been used for the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The necessary harmonic analysis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potential using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ies is given. A wide comparison among geoids computed by the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with both the Airy–Heiskanen isostatic model and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y and a geoid computed by the traditional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is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y along with the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gives the best relative geoid accuracy compared to the GPS/levelling geoid. Received: 3 October 2001 / Accepted: 20 September 2002 Correspondence to: H.A. Abd-Elmotaal  相似文献   
182.
朱江  包欢 《测绘学院学报》2003,20(3):174-176
介绍了蒙特卡罗法的基本步骤以及伪随机数的检验方法;结合工程控制网的设计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83.
Blade算法的产生是根据地震点的分布寻找地震断层,其优势在于能从较稀疏的点分布中找出线型条带模式,但不足的是完全不考虑地震的震级屑性。针对Blade算法的几个不足之处逐步改进,提出了震级加权四指标Blade算法。算法主要的改进体现在:①引入以震级为变量的权重函数,体现了高震级地震的控制作用,通过模拟与实例比较了三种权重函数的效果;②改进原方法中所挑出的Blade中心必须有地震点,引入四指标评价体系代替原方法的二指标评价体系,同时还根据指标值将挑选出的线型条带修正到更淮确的位置。将原算法与改进算法应用于华北地区4级以上的地震数据集以按寻地震带,结果表明,震级加权四指标Blade算法较Blade算法有显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4.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翟长海 《地震学报》2003,25(3):250-261
实际记录到的真实地震动在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分析和设计中往往作为一种施加到结构上使结构振动,直至破坏的地震荷载.如何合理选择真实的地震动记录作为研究结构地震反应的输入,一直是国内外抗震研究和设计中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然后在收集到的国内外5000余条被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地震动记录基础上,利用综合估计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方法,对4种场地类型分别给出了长周期、短周期和中周期结构的国内外最不利设计地震动;最后通过几类不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确定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5.
对14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进行抗剪加固试验,研究在受剪区粘贴高强复合纤维的加固效果和设计方法。主要分析了纤维粘贴量、包裹方法和剪跨比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加固梁受剪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对试验梁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抗剪加固设计中复合纤维设计应变的合理取值和计算公式,阐述了具体加固设计模型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6.
本文基于往复荷载作用下矩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实验结果,比较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设计规范(程),包括英国BS5400(1979)、美国ACI318—99(1999)和AISC-LRFD(1999)、日本AIJ(1997)、欧洲EC4(1994)、中国GJB4142-2000(2001)和福建省地方标准(送审稿),及本文数值方法在计算往复荷载作用下矩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承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进行往复荷载作用下矩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时,各种计算方法获得的承载力都偏于安全,其中,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最接近,GJB4142—2000(2001)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稍差,ACI318—99(1999),EC4(1994)和福建省地方标准(送审稿)的计算结果比实验结果约低20%,而BS5400(1979)、AISC—LRFD(1999)和AIJ(1997)的计算结果比实验结果总体上低30%以上。本文结果可供进行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7.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新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或密度)不均匀分布,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引入基本方程, 反演计算地幔对流. 本文在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用SH12WM13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数据,计算了全球地幔对流格局. 结果表明,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热动力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所确定的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显示了地幔中复杂的对流格局,特别是区域性层状对流以及多层对流环可能在地幔中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8.
电子出版系统的参与与电子地图的兴起,是当今地图制图新技术的重要表现。本文讨论了这一新技术对现代地图学的影响,并分析了新技术条件下现代地图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9.
简析了激光照排机工作原理,提出了激光照排机输出控制接口的设计方法,重点论述了计算机与激光照排机之间数据缓冲、数据传送、数据分离、信号转换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0.
在对忻州市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按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房屋进行了抗震分析,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最终结果得到以小区为单元遭遇不同强度地震作用的地震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50年地震期望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