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0篇
  免费   1168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131篇
地质学   1118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81.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182.
地下结构物抗震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动态土工离心试验,应用有效应力法分析了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层和地下RC结构物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同埋深的土层加速度和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物的破坏发展特征,并进一步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和对比,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重要地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3.
不同抗震设计规范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或国内外其他有代表性的液化判别方法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和土性指标及其埋藏条件是不同的,因而采用这些方法对同一工程场地进行液化势预测时其评价结果通常有一些差异,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为了给重大工程建设提供较为合理、可信的地基液化势预测结果,采用多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场地液化势的综合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必要的。本文结合某长江大桥桥基工程,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液化判别方法、有限元数值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逐一对该工程场地砂性土层进行液化判别,并结合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结果,对主桥墩不考虑冲刷条件和考虑一般冲刷深度5m条件时的砂性土层进行了液化势的综合评价,并将各土层的液化势分为液化、可能液化和不液化3个等级,得到了较为合理可靠的判别结果。  相似文献   
184.
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从三方面总结了饱和砂土的最新进展: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试验研究以及液化后分析,特别是探讨了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5.
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的粉土粘粒含量少于1.5%、粉粒含量约为80%,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液化可能性.为充分研究这一饱和粉土地层的液化特性,本文作者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了模拟自由场地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模型试验,试验结果再现了自然地震触发的粉土液化的各种宏观震害现象,揭示了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规律和特征。试验结果为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6.
以多源异构地震灾情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震后灾情获取缓慢且碎片化、公众涉灾信息数据异构、多维、数据格式差异大、部分数据维度缺失导致的数据无法得到综合利用、决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基于相关灾害信息标准化管理,提出多源异构地震数据的一体化编码和接口技术规范。根据此规范,设计实现了灾情数据的一体化编码管理以及基于开放式接口规范的灾情数据接入,从而实现了灾情数据入库、管理、实时发布的全周期一体化管理。同时,给出了多源异构应急信息大数据资源的统一表达模型,为震后应急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提升了灾情数据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7.
强震孕育发生及其复发过程的定量研究对于预测预报地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合理连续地计算地震孕育、同震破裂过程及其复发循环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强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此,本文基于Newmark隐式时间积分法,根据模拟孕震-同震循环过程的特殊要求,发展了一种新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新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在不改变时间...  相似文献   
188.
利用1988~2005年18年间全国会商会所提出的各类定点前兆异常,研究其与下一年(1989~2006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从414次地震资料的统计中得出,除地下水位和地磁外,其它5种前兆观测手段在有震区的异常比均低于无震区或全大陆的异常比,但各手段综合异常比在有震区要高于无震区。遵照"地震监测能力好的前兆手段,在其监测范围内,有震时应有较高的异常比,无震时应有较低的异常比"的原则,我们认为地磁和地下水位是比较好的前兆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9.
通过分析2006年2月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得到该序列具有①频度高、衰减慢、持续时间长;②震中分布集中且呈北西向展布;③震源浅;④各台站P波初动符号基本保持不变;⑤较大地震发生前,空间上出现空段,时间上表现为“增强—平静—发震”;⑥h值先变小后变大,b值缓慢变大等特点。结合地震应急时的预报实践,重点研究了地震趋势判断中比较有效的指标或参量,希望能为以后珊溪水库地震趋势的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0.
Seismic images of a collision zone offshore NW Sabah/Borne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ultichannel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refraction and gravity modelling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ssion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collision-prone continental margin off NW Borneo. An elongated imbricate deepwater fan, the toe Thrust Zone bounds the Northwest Borneo Trough to the southeast. The faults separating the individual imbricates cut through post-Early Miocene sediments and curve down to a carbonate platform at the top of the subsiding continental Dangerous Grounds platform that forms the major detachment surface. The age of deformation migrates outward toward the front of the wedge. We propose crustal shortening mechanisms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mbricate fan. At the location of the in the past defined Lower Tertiary Thrust Sheet tectonostratigraphic province a high velocity body was found but with a much smaller extend than the previously defined structure. The high velocity structure may be interpreted either as carbonates that limit the transfer of seismic energy into the sedimentary layers beneath or as Paleogene Crocker sediments dissected by remnants of a proto-South China Sea oceanic crust that were overthrust onto a southward migrating attenuated continental block of the Dangerous Grounds during plate converg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