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31.
232.
A 332-cm long lacustrine core was drilled in the Nam Co in the central-south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core, 15 species of ostracods (Crustacea: Ostracoda), which belong to 6 genera have been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the ostracod assemblages and the ostracods ec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ree main st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follows: Stage I was from 8400 to 68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was cold-humid, and the lake depth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Stage II was from 6400 to 25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changed from warm-humid to cold-humid, and then to cold-dry. The lake depth gradually became deep. The shifting of climate, from wet-cold to dry-cold during this period, had constructed the basis of present environment in the Nam Co. Stage III was from 2500 a BP to the present, which showed a trait of lake depth increasing. At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climate kept as cold-dry as that in the former stage, but the salinity of the lake increased. At the lat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degree of cold-dry was enhanced, and the activities of land surface runoff tended to be weakened. Our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peak values of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coherent with the maximum production of the ostracods, and agreed with the increasing sedimentary water dynamic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simultaneous with the high prolificacy of ostracod, and transported from other places. The abundance of Candona juvenile shells reflected the high mortality of that kind of ostracods under an unfavorable condition. This was probably a result of the rapid change of water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33.
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铁钴多金属矿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铁钴多金属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祁漫塔格弧后裂陷带中部.矿体产于上奥陶统热水喷流沉积的炭泥钙铁硅质岩建造中,地层与构造控矿作用明显.印支-燕山期脉岩比较发育,近矿围岩蚀变组合复杂、分带不明显,说明有多期热液活动参与了成矿.因此,肯德可克铁钴多金属矿床属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矿床,形成铅锌-钴铋金-铁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34.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大陆性冰川,其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升温速率加快(特别是北半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冰川在近百年显著退缩.冰前湖沉积物是最直接的冰川变化记录载体之一,但其沉积速率如何响应冰川及气候变化,能否反演冰川进退过程却知之甚少.本文依据~(210)Pb和~(137)Cs限定藏南冰前湖枪勇错QY5沉积岩芯的年龄,计算出不同深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且与前人(QY-3)的沉积速率进行对比,揭示了近百年来枪勇错流域冰川变化历史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枪勇错QY5近百年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1 cm/a,比湖心(QY-3)快2倍左右,但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高沉积速率对应温度上升期,是冰川退缩的直接响应:(1)1900—1960年,枪勇错沉积速率整体增加且变幅较大,与1890—1950年之间西藏温度波动式升高相对应,反映枪勇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2)1960—1985年,沉积速率低且变幅较小,同期气温下降,枪勇冰川退缩程度相对较低且保持平稳;(3)1985年以来,枪勇错沉积速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增暖下冰川显著退缩的直接响应.在短时间尺度内冰前湖沉积速率所揭示的枪勇冰川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降水量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冰川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滞后5~10 a.由于全球变暖和冰川对温度响应的滞后,在未来几十年高原冰川的融化速率可能会加快,亚洲水塔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35.
在青藏高原南部空姆错钻取了一根浅湖芯,对其中时间跨度约为50年的剖面按7年间隔对其中陆源正构烷烃(C_(25),C_(27),C_(29),C_(31))进行了提取分析。通过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氢同位素比值与附近浪卡子气象站和拉萨气象站的气象参数记录进行比较,发现这些生物标志物的δD值与生长季节时段的平均气温显著相关,而与生长季节时段的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差,说明陆源沉积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比值主要记录了气温信号,可以被用于古温度重建。  相似文献   
236.
西藏纳木错水深分布及现代湖沼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5-2007年对两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坦的盆地.考察中发现湖泊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小岛,而1970s考察时仍为半岛,因而水深数据提供了近30年来纳木错湖面上升的有力证据.现场水质测量在16个站点进行,覆盖了除东部湖区以外的大部分湖面范围,结果显示表层水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和环境光的平均值分别为11.63℃、9.13、7.93mg/L、1839μS/cm、2582μmol/(s·m2),根据湖水特征的垂直变化,较深水域的湖水显示了明显的分层特征:上层湖水从表层到约18-20m,水质参数均一,温度较高,光照充足:中间层范围约为20-60m,是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底层水性质也很稳定,水温很低几乎没有光线到达,形成了寒冷黑暗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237.
青藏高原湖泊古今变化的遥感分析—以达则错为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青藏高原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主要受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蒸发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直观敏感的反映区。因此,研究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对区域以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发展了综合指数计算与空间分异的现存湖迭代提取方法,对影像数据上的湖泊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DEM数据发展了半自动化的古岸线提取方法,进而分析古湖泊的变化,二者相结合直观全面地反映出了青藏高原湖泊的古今变化情况。并以达则错湖为例进行提取,分析了其近25年以来以及大湖期以来的缩减情况  相似文献   
238.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古降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藏面积最大(1940km2)和海拔最高(4718m)的大湖-纳木错的调查,发现纳木错周缘有大面积分布的湖相沉积。U系法和14C法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湖相沉积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根据纳木错周缘不同时代湖相沉积物的范围分布的变化,探讨了湖泊演化,计算出纳木错流域古降水量。研究结果,本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由湿润转向干旱,自全新世以来降雨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39.
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综合分析了全新世期间内的多种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约11.8~8.4kaBP期间,处于微温期和升温期,气候相对温和稍湿.2)8.4~4.0kaBP期间,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时期或大暖期.该期间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比今多100~200mm.3)4.0kaBP以来,气候整体较为干冷.纳木错湖面发生持续下降,其最大下降幅度可达11.4m.冰川进退和湖面波动表明,该期间内的气候波动过程分别与新冰期和小冰期相对应,其中又各包含了3次明显的冷期,其中新冰期期间的最低年平均气温可达-6℃左右.约1970年以来,区域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造成念青唐古拉山西布冰川后退约120~200m,纳木错湖面上涨了约2m.  相似文献   
240.
提高金刚石钻头工作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凤林  杨凯华 《地球科学》2000,25(3):324-328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议从金刚石镀膜、胎体添加稀土元素两个方面来提高金刚石的热稳定性、胎体对胎体的包镶能力及其使用性能.这两个措施为实现以铁代替胎体材料中的钴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