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国内外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3类:环境气流与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下垫面与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热带气旋本身的内部结构变化。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为热带气旋强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2.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的全区月、季、年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资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出现次数为49.6次,冷空气次数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减少0.600次,减少趋势不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强度为0.39,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22,减弱趋势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强降温综合平均强度为0.67,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05,减弱趋势不显著。在季节尺度上,冷空气次数夏季减少的趋势显著,而春季减少的趋势和秋季、冬季增加的趋势不显著;冷空气强度冬季减弱的趋势显著,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明显;强降温综合强度春季增强趋势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显著。1961—2015年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等因子减小以及热带北大西洋海温指数等因子增大是导致全区年冷空气次数减少的主要成因之一,而西藏高原指数等因子增强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等因子减弱是导致年冷空气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3.
利用1961—2023年新疆105站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24 h、48 h、72 h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总结分析新疆区域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的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的关键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61—2023年新疆区域共计发生冷空气过程746次,其中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149次,强冷空气过程136次,寒潮过程461次。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整体呈减少趋势,21世纪后寒潮过程在冷空气过程中所占比率逐渐增加,但新疆区域寒潮过程年平均强度波动不显著。新疆区域发生强寒潮过程的关键因子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强盛时,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新疆区域易爆发寒潮。  相似文献   
344.
A huge collection of solar images to visualize sunspot are acquired by various solar observatories spread across the globe. This necessitates efficient tools for det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sunspots encompassing diverse solar features. One such contribution is delivered in this work by exploiting the intrinsic intensity variations of solar images associated with sunspots and their attributes. The presented mechanism initially, pre-processes the acquired solar images by correcting the intensity variations introduced while profiling from the sun center to the limb followed by smoothening using a localized window. The resultant is then differenced from the global threshold that is obtained as a result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computed over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input image. This arrangement offers higher discerning variations concerned with the local contextual structures related to sunspot, umbra, and penumbra. Also, it captures the major gradient variation between these regions that adds to the pixel heterogeneity surrounding them to finally render an automatic sunspot detection mechanism distinguishing the diverse solar region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investigation on annual solar images in 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 (FITS) format reveals the presented method’s efficacy. Also,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evaluated sunspot numbers from the detected sunspots with the solar catalog reveals the scheme’s detection closeness. Moreover, the model’s simplicity analyzed along the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affirms its extension to real-time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