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由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78 ~2009年川滇地区的124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川滇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21°~28°N,97°~108.8°E)主要受近N-S向的水平挤压力影响,区域应力场背景以水平作用力为主;四川地区(28°~34.5°N,97°~108.8°E)由于平均P,T轴的仰角接近水平,构造应力场接近水平,主要受近E-W向挤压力作用,断层面较陡,受水平剪切力作用.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较多,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四川地区内发生的地震类型较为分散且每种类型都有.  相似文献   
92.
以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其进行直接聚类,然后对在地理空间中出现错分的GPS站点利用F统计检验来纠正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虑DB指标以及层次聚类的不可逆性,对分类结果进行二次聚类,最终将川滇地区划分为6个块体:藏东块体(BYw)、阿坝块体(BYe)、川滇菱形块体(CD)、华南块体(SC)、腾冲-保山块体(DSw)和印支块体(DSe)。其中,CD块体的西、北边界分别是“三江并流”三江断裂区域和巴塘地区的一条速度阶跃线,且巴颜喀拉主峰断裂将巴颜喀拉块体(BY)分为BYw和BYe两个块体。本文给出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模型是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合理方案,与基于地质资料的结果相吻合,可为该地区的块体划分提供另一维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93.
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之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我国流动重力监测网络的发展、重力场时变在强震危险性判定中的作用以及重力监测仍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流动重力监测能力与预测研究的现状,探讨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预测三要素的特征指标,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异常变化,尤其是6级以上的强震,并提出了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战略之再思考。  相似文献   
94.
????“??????”2009??2011??????GPS?????????????????????296????????????????????????????????????μ?????????????η??????????????????????????????????????1?????????????????????б??????????????????????ο?????????????????????2????????????????????P????????????????????????????????????????????????????3?????????????????????????λ???????????????丽???????????????????????κ??????????????????????????????????????????  相似文献   
95.
王俊  邵志刚  孙小龙  王熠熙  向阳  王喜龙 《地震》2016,36(4):109-119
为进一步跟踪川滇地区未来1~3 a的7级震情, 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2年)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MS≥6.0)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 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 深入分析了该地区前兆信息特征, 结果表明, 该地区强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具有长趋势变化特征, 且震级越大趋势性越显著, 空间上由外围沿构造带逐渐向震区收缩; 水氡、 水位异常具有时间上的配套性、 月频次加速性及空间上的群体性与分化迁移等特征。 通过拟合发现, 震级与异常数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并据此尝试给出了川滇地区流体异常预测指标, 希翼为今后该地区未来强震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分别利用EGM2008模型和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反演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并总结分析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EGM2008模型和地面实测重力资料的反演结果较为一致|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复杂,龙门山断裂带和嘉黎断裂带地区构造应力分布明显、聚集程度高,构造应力均值也较大,反映了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与地震历史资料相对应。  相似文献   
97.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前兆震群参数指标为能量释放均匀度u≥0.45,震群信息熵K≥0.55,地震发生方式ID≤0.7,震群b>10.9或≤0.75,最大震级与次大震级差△M≤0.4,综合判定指标为5项震群参数指标3项达标。前兆震群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M无区域特征,U值、K值、b值与ρ值在思茅、景洪相对偏低。即除震级差AM的空间分布无区域性,前兆震群与其余震群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8.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利用2007年以来川滇地区24次中小型破坏性地震(MS4.7~6.7)的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记录,分别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通过与俞言祥2001年基于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本文衰减关系在中小震级对地震动估计的可靠性。同时,根据强震动数据随震级以及震中距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本文结果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0.
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曼  程佳  魏文薪  陈通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S1):760-769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震害及烈度分布特征,搜集并整理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0个5级以上地震案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结合川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M=5和M=7级时区域差别明显;同时,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结果也可看出,滇西地区在M=7级时近场烈度明显偏低,而川西北及滇中地区在M=5级时虽与中国西部地区基本一致,但也均低于其它分区。上述结果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