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77篇
地质学   702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大别山东段的变质地层格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完成的大别山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大别山的中深变质杂岩解体为变质变形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两部分,但所建立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大多沿用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层名称。与之同期,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发现以来的地质研究也揭示出大别山中深变质岩的主体为正片麻岩,并以变质特征及其构造属性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本文依据前人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将大别山的变质地层划分为4个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单位,3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论述了它们与区域地质调查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的对比,以及与4个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22.
辽东古裂谷西段辽河岩群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成文  王天武 《世界地质》1996,15(2):8-15,34
在讨论了辽河岩群变质、变形、剩余沉积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变质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及采用岩群、岩组、岩段等单位名称系统。提出辽河群1个岩群、3个亚岩群、9个岩组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923.
皖南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冠宝  徐树桐 《现代地质》1998,12(4):548-554
皖南地区井潭组变质火山岩原划归新元古界历口群,层位在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地质条件后,发现它是一套生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原上溪群中部分地层则是与之有关的火山沉积,其层位应在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之上。本次对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 Nd同位素年龄的研究获得以下信息:一是井潭组的等时线年龄为990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二是其模式年龄平均为1807Ma,结合上溪群中已有的Sm Nd模式年龄和其他地质资料,进一步证明它是原上溪群的物源供给区;三是以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为主体的构造岩石单位可以与浙江的双溪坞群和江西的双桥山群部分层位对比。这些信息为认识本区乃至整个“江南古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924.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钻井资料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在留楚油田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使油藏研究达到较高的精确性。在建模过程中,将三维建模软件特有的技术手段与基础地质研究相结合,在构造精细落实、地层精细对比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许多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精细地质模型在C20—20井开发措施调整及C29—45井注采关系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三维地质模型是地质体的一种数字化表述,因此,它还在数字化油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5.
Traditionally, urban analysis has been quick to adopt and benefit from developments in technology (e.g., microcomputer, GIS) and techniques (e.g., statistic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This has not been the case, however, with newer methods of spatial analysis — in particular, spatial statistics. Only recently has this situation started to change.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confluence of spatial statistics and urban analysis by first reviewing developments in spatial statistics, and then presenting examples of recent applications in urban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s reviewed fall under the rubric of global and local form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cover three major technical issues: spatial associati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The examples highlight the relevance and usefulness of the techniques reviewed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land-use applica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conjectures concerning future development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patial statistics and urban analysis.  相似文献   
926.
本文基于S.Beer空间分辨率圆锥,应用等级体系理论,结合地理学有关研究成果,探讨建立一种具有尺度单元结构性质的区域地理系统模型———区域地理系统单元等级圆锥。研究认为,区域地理系统单元等级圆锥由地理最小结构单元、地理基本功能单元、地理景观单元、地理景观类型单元与地理景观类型组合单元组成,它们分别实现地理学“最小空间粒度划分”、“基本空间过程分析”、“空间过程共轭分析”、“类型划分”与“类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分别体现地理学“还原分析”、“过程分析”“整体分析”、“类型分析”与“综合分析”的研究思想。  相似文献   
927.
针对正在兴起的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综合分析的"生态区评价”理论与方法,本项研究就生态区评价中的空间范围确定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把自然单元、社会单元和信息单元进行复合(集成)的概念化模型,并以此论证了生态区重要性与安全性水平排序的系统分析法.  相似文献   
928.
本文研究了文公岭的辉沸石和片沸石,对二者的形态、物性、化学组成、晶胞参数等进行了观测,指出二者在红外光谱图上的区别.对片沸石的Si/Al、含水量等作了详细研究。探讨了以上两种沸石在角砾岩中的分带及成因.  相似文献   
929.
大连金州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发育。本区该套地层可划分为震旦纪辽南超层序和早寒武世满家滩超层序,在其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关岭层序、棋盘磨层序、陆海层序、葛屯层序、大林子层序和草坨子层序六个层序地层单位。各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陆上暴露带、海岸暴露带及海侵面。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前者为退积地层结构,后者为进积地层,而中间饥饿段却表现为以加积为主,所有变化都与相对海平面及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指出了本区该时期沉积范围主要在台地之内部(中陆架),局部发育深水陆棚盆地。  相似文献   
930.
We repor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igh pressure (HP)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a fibrous zeolite (with EDI topology) on the basis of rigid unit modes (RUM) modelling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HP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data lead to a more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xial and volume compressibilities) useful to define the equation-of-state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al refinements are useful to describe the main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Si/Al framework and extra-framework content at high pressure. The RUM modelling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compressive behaviour of the framework, under hydrostatic and non-hydrostatic conditions, using a minimum number of parameters, and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tuitively in terms of the rotations of the SiO4 polyhedra. The local and global P-induce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Si/Al framework observed in experiment (channel ellipticity, SBU rotation) are well reproduced by RUM modelling. The simulation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non-hydrostatic conditions) shows an interesting result on the structural behaviour. This comparative study test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UM modelling in open-framework silicates with a complicated crystal structure.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o this paper is available in electronic form 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