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3篇
  免费   3505篇
  国内免费   1200篇
测绘学   403篇
大气科学   590篇
地球物理   11752篇
地质学   3158篇
海洋学   509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080篇
自然地理   9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503篇
  2018年   511篇
  2017年   519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576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720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783篇
  2010年   703篇
  2009年   981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849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815篇
  2004年   751篇
  2003年   745篇
  2002年   627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528篇
  1999年   446篇
  1998年   471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449篇
  1995年   383篇
  1994年   357篇
  1993年   298篇
  1992年   239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  相似文献   
122.
高地震区公路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理论,对高地震区一实际重大工程的公路隧道洞口段结构进行了抗震计算,得到了衬砌结构各控制点的位移、加速度及内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地震波条件下,衬砌墙脚、拱腰为抗震薄弱位置;结构的加速度波形与输入波形相似;这些结果为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4.
王华  张远明  覃嘉铭  李强  杨琰 《地球学报》2008,29(6):725-728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经过十余年的生产,不但在地下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而且通过影响地下水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疏干,致使矿区内大部分泉点断流.因而,为确定矿山地下水长期疏干对龙洞泉流域的影响程度,笔者通过比较水库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与渗漏水之间的同位素特征,区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为查明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矿坑地下水疏干的影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5.
We have reinvestigated the mid-Cretaceous plume pulse in relation to paleo-oceanic plateaus from accretionary prism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and we have correlated the Pacific superplume activity with catastroph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Paleo-oceanic plateaus are dated at 75–150 Ma; they were generated in the Pacific superplume region and are preserved in accretionary prisms. The volcanic edifice composed of both modern and paleo-oceanic plateaus is up to 10.7 × 106 km2 in area and 19.1 × 107 km3 in volume. The degassing rate of CO2 (0.82 − 1.1 × 1018 mol/m.y.) suggest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retaceous global warming. The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paleo-oceanic plateaus in accretionary complexes indicates that Pacific superplume pulse activities roughly coincided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and the Vendian–Cambrian boundary interval. The CO2 expelled by the Pacific superplume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The initiation of the Pacific superplume contributed to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 near the Vendian–Cambrian boundary;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events in Earth's history. The scale of the Pacific superplume activity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scale of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126.
In 2003–2004, long-term seismic noise observations were launched on Shikotan Island (Lesser Kuril Range) based on the “Shikotan” dormant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on the registration area are repor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quipment and i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is given. The precursors to the strongest local earthquakesthat occurred in the Shikotan Island region in January 2005–March 2007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27.
震灾保险研究融会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联系震灾保险的社会属性,分析并指出这一险种的非强制性质;保护应用的权益与责任;对社会不规范投保行为的制约;正确理解“与国际惯例接轨”、地震系统的协作模式、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等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启示人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从而加快我国该项研究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8.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贵宣  张肇诚 《地震》1996,16(4):391-395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129.
TheEpi┐continentalarcofSoutheastChinaandrelevantearthquakesJIA-WEIXU(徐嘉炜)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HefeiU...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北京及邻区地震的震中分布,地震活动频度及能量释放强度的分析,得到本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聚堆性”。在年发震频度,地震强度和能释放方面均具有双峰值特征,并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条带特征,且形成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的两条相互交汇的条带。又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本区发震概率最大的时间段是每年的10月前后,而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南东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