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5篇
  免费   3618篇
  国内免费   1957篇
测绘学   323篇
大气科学   860篇
地球物理   9635篇
地质学   5415篇
海洋学   1425篇
天文学   639篇
综合类   838篇
自然地理   186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458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630篇
  2018年   569篇
  2017年   565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770篇
  2013年   785篇
  2012年   843篇
  2011年   843篇
  2010年   762篇
  2009年   959篇
  2008年   946篇
  2007年   1088篇
  2006年   1090篇
  2005年   910篇
  2004年   933篇
  2003年   852篇
  2002年   741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641篇
  1999年   528篇
  1998年   532篇
  1997年   437篇
  1996年   474篇
  1995年   383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304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4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特征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赤军  方剑 《台湾海峡》2001,20(1):101-109
分析认为,在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场中,具有短波长特征的空间重力异常受地形与海深所制约.玉山的200×10  相似文献   
82.
王辉  冯士笮 《海洋与湖沼》1995,26(2):161-168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进一步假定Si在河口的无因次化学转移项量级为k^2,给出了Si的长期输运方程。对于一种二维模型河口,数值求解了零阶天文潮,欧拉余流、斯托克斯漂移、拉格朗日余流和盐度的分布;分别计算了平均逼留时间为13,30,60,180d等所对应的Si浓度分布;给出了Si-s相关图,讨论了河口中Si的保守性问题。  相似文献   
83.
1985年5、8月中法联合调查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其样品采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盐的分布总趋势是河口附近浓度高,外海浓度低,河口与外海浓度之比达数百倍。在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梯度与盐度的分布一致。在河口控制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在119°30′~50′E,37°25′~38°5′N,PO_4—P,SiO_3—Si出现低值区。在此范围附近恰恰浮游植物的总量比较高。对8月份的02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其结果是底层营养盐与盐度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而表层的相关性较差 黄河具有很高的氮磷比值,这很可能是农业上用氮肥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84.
用96孔酶标板法测量单尾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抗菌(Uα)应力和过氧化酶活性。实验表明,该法具有以下优点:1)可测定大批单尾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的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2)所需对虾血淋巴上清液微量化;3)用酶标仪读取酶的活性,减少了不同试验者人为读数时的误差;4)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85.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分形分维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潮沟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和潮沟的分维值可以较好地反映潮滩潮沟的发育演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潮沟潮滩的进一步发育,黄河三角洲潮沟的分维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潮滩的分维值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两者在分维值的变化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潮滩发育时空谱系的建立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和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6.
87.
漳州地区热田的水热活动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龙生 《台湾海峡》1997,16(1):21-27
本文通过漳州地热田及其周围地区的水热活动、地质构造特征及人工爆破、重力、地磁、电性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综合地球物理场之间关系分析,得出漳州地热田是高热异常背景下产生的对流型水热系统:深切到上地幔的NE向长乐-南澳断裂、NW向九龙江断裂及E-W向南靖-厦门断裂控制了地下水的深循环,使大气降水得以下渗到〉3km深度,被地温加热并富集起来,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通道-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上涌。热田区破碎的岩石导致  相似文献   
88.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PA) was studi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African upwelling system and the open ocean waters of the Canary Islands region. This region is recurrently dominated by the presence of upwelling filaments that may transport nutrient-enriched waters out into the open ocean before nutrients become exhausted by plankton. Turnover rates by APA were generally low in the whole region, but detectable in all th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On average, turnover rates were higher in the upwelling stations, and APA in those waters seemed to be mainly generated b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to supply easily assimilable organic C. APA outside the upwelling area showed an inverse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with increasing phosphate,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both constitutive and Pi-inducible APA. In these offshore waters, a threshold of 0.1 μM of phosphate could be defined for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Pi on APA. Thus, APA in nutrient-poor waters seemed to be induced to compensate for Pi-deficiency. Turnover rates in the filaments showed basal (probably constitutive) levels, whereas they increased in the surrounding waters, where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presumably did not satisfy plankton P-demands. The fertilising effect of the filaments and associated cyclonic eddies extended to at least 175 km offshore, where bas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ies were still fou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effect depends probably on the intensity of upwelling events and the degree of recirculation of filament water back to the coastal jet.  相似文献   
89.
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模式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状况,首次提出了黄、渤海无机氮的稳态收支模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沉降、陆源输入和海底输入的无机氮通量分别占黄、渤海无机氮浮游植物总需求量的3%、4%和12%。无机氮的外部输入约占总需求量的1/5,其他部分则由水柱中的内部再循环(再生)供给。  相似文献   
90.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石 ,其中优势种为Gephyrocapsaoceanica、Emilianiahuxleyi和Florisphaeraprofun da ;G .oceanica、E .huxleyi等的百分含量变化和特征属种U .tenuis的出现 ,表明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与东海外陆架相似 ,和东海及南海都属于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组合。G .oceanica的含量与海水营养盐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暖水分子U .irregularis、U .sibogae和O .fragilis的较高含量和冷水分子G .caribbeanica和Calcidiscusleptoporus的较低含量 ,进一步反映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到黑潮及对马暖流的影响 ,其中温度、盐度和表层海水结构性质 ,如海水透明度等因素可能为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