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245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有机质对纳米级磁铁矿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畴磁铁矿颗粒是地质样品中最重要的磁性载体,其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认识有机质对纳米级磁铁矿颗粒热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比研究了趋磁细菌AMB-1合成的单畴磁铁矿分别在全细胞中和经去胞提纯后的纯化磁小体中的热磁性质,以及热处理后样品的磁滞参数和低温磁性的变化.发现仅有磁小体膜包裹的纯化磁小体中单畴磁铁矿热稳定性极强,而全细胞中的单畴磁铁矿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热变化:磁铁矿在约270℃即开始转化,400℃以前几乎完全被有机质还原为顺磁性物质;同时在400℃以前,有机质的还原作用与有机质热分解引起磁小体链的坍塌,共同导致了样品矫顽力(Bc)、剩磁矫顽力(Bcr)和剩磁比(Mrs/Ms)的减小,以及矫顽力比(Bcr/Bc)的增加. 我们的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当地质样品中含有较多有机质组分并受热事件影响时,其中的单畴磁铁矿难以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262.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探讨分析了千家店地区侏罗系后城组地层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千家店地区后城组上段三个磷灰石样品,AFT年龄集中在85.7~76.0 Ma,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平均封闭径迹长度为9.4~10.8 μm,小于初始径迹长度(16.3±0.9 μm),呈非对称的单峰态分布,标准偏差为2.1~2.5. 后城组下段的三个AFT样品,AFT年龄集中在82.6~62.4 Ma,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也小于上段层位的AFT年龄;平均封闭径迹长度仅为7.2~7.7 μm,远小于初始径迹长度(16.3±0.9 μm),其中YQ-07样品的封闭径迹长度呈似双峰态分布,标准偏差达到3.1;显然,侏罗系样品经历了明显的中度退火行为,最大温度可能接近于90℃. AFT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的规律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埋深不同引起的温度差异造成的. 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沉积物自进入盆地充填埋藏一直到115 Ma左右,盆地沉积物达到最大埋深3000多米,盆地温度达到最大值90℃多,这一过程沉积速率达到66.7 m/Ma. 115 Ma之后盆地处于相对稳定期,没有明显的温度波动,直到6 Ma左右温度以11.7 ℃/Ma的速度突然下降,表明侏罗系地层遭受剥蚀,迅速上升、快速冷却直至地表,剥露速率超过了500 m/Ma.  相似文献   
263.
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耿  王炼军 《地理研究》2010,29(6):1069-1082
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市辖区(县、市)为基本地理单元,对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133个样本进行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研究。通过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就业构成和就业类型区的分析发现:(1)与流动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就业空间的分异更显多元化,其就业的体制内特征更为明显。两类人口就业空间没有形成社会极化结果,收入与职业的极化并未导致社会空间极化的出现,但也存在着类社会极化的特征。(2)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就业构成具有中产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中心城市指向性。而就业差异是否导致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阶层分异,则需进行后续的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264.
265.
自流井水温固体潮效应及其应变响应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井水温度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旨在捕捉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信息。水温固体潮效应作为地壳应力-应变信息的真实反映和地震前兆观测的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依据对自流井中热状态的分析,认为自流井水温固体潮效应可能主要存在两种机制,即热传导机制和热对流机制;据此,推导出热传导机制中水温与固体潮体应变变化的定量关系;最后以流量相对较大的本溪自流井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溪井水温固体潮效应是热传导机制和热对流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热传导机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6.
As Chinese cities rapidly transformed themselves into consumerist socie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and consumption space under stratification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area in the field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Based on a consumer behavior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space and the social strata of consumers in typical shopping malls in Guangzhou where the first shopping mall in China was built. The result shows that shopping malls have performed significant constructive functions of organizing consumer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to different consumption space. For middle- and upper-class consumers, the function of shopping malls centers on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ereas for lower-class consumers, its function revolves around pleasure and enjoyment. The symbolism of consumption space is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shopping malls to have their social constructive fun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1) a shopping mall is a productive consumption space and a geographical space with subjectivity; 2) the micro-location of a shopping mall has social construction function; and 3) symbolic consumption is the cor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67.
268.
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太平川地区扶杨油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主要为C23,部分原油具有轻碳优势,奇偶优势不明显。三环萜烷含量较丰富,部分原油伽马蜡烷、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碳同位素值偏轻,生源构成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兼有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母源形成环境为微咸水还原—淡水氧化环境。本区原油的总体特征比较接近,具有相似的生源母质和有机相,但其成熟度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生物标志物参数,原油分为三个组群,即低成熟油、低成熟—中等成熟油和中等成熟油,主要为低成熟—中等成熟原油。认为研究区具有形成低成熟油的有利烃源条件,应该加强对低成熟油的勘探开发。同时加强长春岭背斜带及其周缘构造高部位有利圈闭的勘探与评价。  相似文献   
269.
铜矿赋存在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火山岩系中,岩浆期后热液对矿质的运移、改造、叠加起重要作用。矿床具中低温火山热液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270.
位于湖北省东部黄石地区制图尺度的近东西向黄荆山向斜和桐梓堡背斜是在印支期造山作用时形成的,主要由古生代及三叠纪沉积岩层序列组成。其中的下、中三叠统包括页岩、泥灰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等层状岩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观点出发,由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力学分层单位或组合,相互间存在有不同的黏度比或相对强度。在大型褶皱翼部,发育一系列中小型褶皱(其振幅从几米至上百米),如屋顶和墙壁状构造、膝状褶皱、平卧褶皱、翻转及叠褶构造等,覆于层理面及低缓角度正断层面之上。详细的三维空间构造解析指出,这些复杂的中小型构造产状和组合样式,与通常的寄生牵引褶皱和大的褶皱关系是相反的,即上层的相对运动或流动指向向斜的槽部,显示重力导致的滑动构造特征。这种滑动构造只是一类继发性的独立构造现象,可以解释为是在重力不稳定性影响下,部分沉积岩层沿着先存的倾斜层理面或拆离剪切带向下坡有限滑动的结果。所发育的特征性构造取决于涉及的岩层及力学分层单位的能干性或相对强度。在大型褶皱翼部岩层向下滑动的尺度、速度及可行性,与层理面的倾斜度及拆离带的厚度、黏度等因素相关。类似的重力滑动构造在中上扬子地区的沉积岩层中常可观察到,同时,地表的滑坡、岩崩及山体垮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