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47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崔岩  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3):1086-1095
目前瑞雷波多阶模式频散曲线反演中仅考虑数据的拟合,缺乏对模型的约束,不能很好地刻画地层间断面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研究了瑞雷波多阶模式频散曲线稀疏正则化反演方法.正演模拟基于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法,数值计算上采用一种快速求根方法,与二等分方法相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收敛效果;反演建模时采用L1范数正则化方法对模型...  相似文献   
42.
K. Priestley 《Lithos》1999,48(1-4):45-56
The velocity model for southern Africa of Qiu et al. [Qiu, X., Priestley, K., McKenzie, D., 1996. Averag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southern Africa. Geophys. J. Int. 127, 563–587] is revised so as to satisfy both the region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ata for the region. The revised S-wave model i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model of Qiu et al. except that the high velocity, upper mantle lid extends to 160 km depth in the revised model rather than to 120 km in the original model. Sensitivity tests of the regional seismic data show that the minimum velocity in the S-wave low velocity zone can be as high as 4.45 km s−1 compared to 4.32 km s−1 in the Qiu et al. model. The vertical S-wave travel time for the revised south African model is compared with the vertical S-wave travel times for the global tomographic models S12WM13 and S16B30, and they are found to be similar.  相似文献   
43.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44.
深度神经网络拾取地震P和S波到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震波形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各个震相的到时是地震学中的基础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拾取到时的新方法,建立了用于地震到时提取的17层Inception深度网络模型,在对原始三分量数据进行高通滤波和归一化处理后输入网络直接输出到时信息.整个过程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提取波形特征,自动输出结果.通过对100组加了不同强度的噪声数据进行了可靠性检验,相比于其他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对于噪声具有较高的容忍度以及稳定性,并且与地震目录数据有较高的相似性.相比于AR-AIC+STA/LTA,深度神经网络虽然运算速度稍慢,但整个过程不需设定时窗与阈值,同时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并且可以迭代升级以提高精度.此方法作为人工智能方法,为波形到时拾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在实验室内利用超声尾波观测大尺度(1.5 m)岩石断层的黏滑过程.利用基于尾波干涉的观测方法,我们获得了高达10~(-6)的相对波速变化的观测精度,这相当于~10 kPa的应力变化.利用高精度的测量,我们获取两种不同加载速率下(1μm·s~(-1),10μm·s~(-1))黏滑过程三个阶段(恢复、加载和滑动)基于波速变化的特征量.我们更进一步获取了断层失稳阶段波速变化的时空演化过程.最后讨论了该观测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对现有实验观测手段的有益补充,利用超声尾波观测实验室大尺度岩石断层的动力学过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单层模型反射和透射系数的推导,提出了利用接收函数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确定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的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利用反射率法计算了不同模型的远震理论地震图,按照与处理实际观测波形一致的方法和流程计算了理论接收函数;根据不同模型数值试验结果,深入分析了界面速度和密度跃变对接收函数震相幅度的影响.利用(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对理论接收函数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台(GTA)台和兰州(LZH)台,确定了两个台站下方Moho面的速度跃变分别约为(19±1)%和(20±1)%,密度跃变最小值为(4±2)%和(6±2)%.  相似文献   
47.
远震接收函数已广泛用于反演台站下方的结构,然而由于地球的非弹性衰减作用,远震数据较难获得高频接收函数,对浅地表结构约束不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使用近震数据的高频接收函数来研究浅表速度结构,并应用于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上3个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近震事件.本文发展了接收函数V_P-k(V_P/V_S)叠加方法,结合接收函数H-k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厚度、S波速度和平均V_P/V_S比,并与钻孔得到的滑坡体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滑坡体具有小尺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平均V_P/V_S比在2.4~3.1之间变化并且在底层存在78~143m·s~(-1)左右的S波低速层.本文观测到的高V_P/V_S比和底层低的S波速度结构,与电磁法获得的滑坡体底层低的电阻率和底部富水特征一致,表明滑坡体h1底界面的抗剪强度相对较弱,是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震接收函数能有效约束浅表的速度结构,进而能为滑坡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地震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
Average elastic properties of a fluid‐saturated fractured rock are discuss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extremely slow and dispersive Krauklis wave propagation within individual fractures. The presence of the Krauklis wave increases P‐wave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with decreasing frequency. Different laws (exponential, power, fractal, and gamma law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fracture length within the rock show more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of the P‐wave for greater fracture density, particularly at low seismic frequencies. The results exhibit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P‐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for frequency and angular dependency from the fractured lay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omogeneous layer. The biggest variation in behaviour of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versus incident angle is observed at low seismic frequenci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results of calculations allow an interpretation of abnormal velocity dispersion, high attenuation, and special behaviour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versus frequency and angle of incidence as the indicators of fractures.  相似文献   
49.
模拟退火方法在三维速度模型地震波走时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块状建模以及三角形拼接的界面描述方式,并通过立方体速度网格线性插值获得块体内部的速度分布。正演过程中采用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计算三维复杂地质模型中的射线走时,并采用模拟退火方法进行了三维模型中的地震波走时反演研究。模型测试结果表明,使用的射线追踪和走时反演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50.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位于川滇地块、巴颜喀拉地块和华南地块的交接部位,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重要边界。利用布设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周边区域的西昌台阵和川西台阵均历时两年、共18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的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这一区域4~20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结果的横向分辨率有明显改进,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可达20km左右,在其它区域可以达到20~40km。成像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地区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匀性,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基本一致,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变化较小。盐源盆地、西昌盆地和四川盆地西南缘表现为低速异常。九龙附近和南部的德昌-盐边-巧家附近表现为高速异常,分别与出露的花岗岩体和峨眉山玄武岩有关。在安宁河断裂南段和则木河断裂北段能观测到断裂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余断裂带两侧的速度对比不明显。贡嘎山附近的中上地壳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其东侧和西南侧高速体的阻挡,以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走向的变化,在贡嘎山区形成一个挤压弯曲段,使得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向水平运动转换为垂直于断裂的挤压作用和垂直隆升,导致了贡嘎山的快速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