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2篇
  免费   1781篇
  国内免费   857篇
测绘学   237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4163篇
地质学   3264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为进一步查明北山造山带北缘三架山韧性剪切带的构造运动学特征及控矿意义,在充分收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韧性剪切构造带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力学性质,在充分分析研究典型构造现象的宏观及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基础上结合韧性剪切带内卷入地层变质特征和剪切带内岩石组合特征,认为三架山韧性剪切带属中浅部构造相,总体上反应出逆冲—左行走滑的特征。结合带内已发现的产于前寒武系变质基底的铅锌矿和韧性剪切带内的金矿赋矿特征,认为该韧性剪切带对前寒武系变质结晶基底的活化、古生代火山—沉积盖层的改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导矿、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应用BS1-1取心井资料进行泥岩颜色、岩石组合、沉积结构、构造、粒度分布、沉积韵律等相标志分析,对BS油藏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BS油藏PI油层组为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布范围有限,仅在断层附近发育,河道前端受湖浪作用改造明显,前缘席状砂发育,偶见远砂坝,河道间微相不发育。沉积微相类型控制了储层类型及其展布方式和储集性能,沉积微相展布对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生储盖组合良好,为油气有利富集相带。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三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4.
使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四川江油台、盐源台和成都台地电场数据进行计算,对方位角变化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和震例研究,发现:(1)江油台自2019年4月6日开始,3个测向出现显著异常变化,其中2个测向的优势方位角变化范围(Δα)逐渐缩小,1个测向的Δα范围增大;(2)盐源台自2021年8月1日开始,5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缩小;(3)成都台自2021年3月1日开始,5个测向的Δα范围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4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缩小,1个测向的Δα范围逐渐增大;(4)震例研究显示,台站优势方位角异常对台站周围25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个台站均呈现出优势方位角Δα范围变小的异常特征,且地震发生在异常出现后约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在研究区可能呈现出中长期的指示能力;(5)3个台站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反映了场地附近岩体裂隙的变化,即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台站附近岩体裂隙发育并呈现出有序排列的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995.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96.
大部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以单相气体流动为主,忽略气井早期返排阶段压裂液和气体共存现象。基于线性双重孔隙模型,建立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早期返排计算模型,将储层改造区域(SRV)分为天然裂缝与基岩系统,其中天然裂缝系统为气水两相流动,基岩系统为单相气体解吸;根据实际返排液体积拟合,分析天然裂缝系统动态相对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有效孔隙体积和初始返排率对模型气井产能的影响。致密气藏x1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初始返排率越高,气井产能越高,气水两相早期返排分析模型产能拟合效果较好;结合产水量无量纲压力与平衡时间的关系,计算裂缝总体积为22.191×10~3 m~3,基岩—裂缝接触面积为2.456×10~5 m~2,平均裂缝开度为45.2 mm。该结果对致密气井压裂效果评价和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瑞雷波法已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近地表地球物理工程和超声无损检测等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瑞雷波法作为近地表场地表征新兴领域的前沿技术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对国内外近地表弹性介质瑞雷波勘探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瑞雷波勘探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密切追踪发现当前近地表瑞雷波勘探主要基于水平地表弹性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单分量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单目标反演获得一维横波速度剖面和相关岩土力学参数。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现有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极易出现模式误识别、现有单分量单目标瑞雷波反演未充分利用多分量信息、现有瑞雷波相速度反演未充分利用群速度传播特性、现有瑞雷波反演未充分利用质点椭圆极化振动特性等挑战性学术难题和不足。基于上述问题,建议未来近地表弹性介质瑞雷波勘探重点研究方向应集中在进行多模式表面波全速度谱反演研究、多站多分量表面波相速度多目标全速度谱反演研究、单站多分量表面波群速度多目标全速度谱反演研究和单站多分量表面波椭圆极化振动特性多目标反演研究。由此构建新的近地表多分量瑞雷波多目标全速度谱反演理论,引领多分量瑞雷波多目标反演学科前沿,拓展现有单分量瑞雷波单目标反演理论范畴,推动多分量瑞雷波高精度实用勘探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8.
城市植被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效益,然而基于植被精细分类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度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研究区,使用夏、冬两季GF-2卫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特征优选和面向对象分类,划分了植被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指数法和移动窗口法分别度量了功能区尺度和栅格尺度绿地景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GF-2数据,使用多尺度分割后影像对象的光谱、纹理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取植被信息;不同时相的影像能反映各类型植被的物候特征,相比于单时相数据,其分类精度更高,达到了87.7%;各功能区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差异较大,城市绿心拥有最丰富的植被且分布集中,商业区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均较低,绿地景观破碎;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观多样性及各类型植被分布特征的空间差异显著,当前副中心绿地景观格局已形成规划的基本轮廓,但城市绿心和老城区公共绿地的建设仍有不足。研究探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建设现状,证明了国产GF-2卫星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GF-2在城市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并为副中心建设中的绿地系统监测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综合多特征的Landsat 8时序遥感图像棉花分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大多拘泥于单一特征,本文基于多时相的Landsat 8遥感数据,开展了综合多特征的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方法研究。综合了NDVI时间序列、最佳时相反射率光谱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作为初始分类特征,并采用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粗糙集特征选择算法对其进行特征约简。分类结果表明:(1)利用初始分类特征,分类的总体精度达到92.81%,棉花提取精度达87.4%,与仅利用NDVI时间序列相比,精度分别提高5.53%和5.05%;(2)利用粗糙集选择后的特征分类,分类总体精度可达93.66%,棉花分类精度达92.73%,与初始分类特征提取结果相比,棉花分类精度提高5.33%。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粗糙集特征选择不仅提高了分类精度,同时有效降低了分类器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00.
林珲  马培峰  王伟玺 《测绘学报》2017,46(10):1421-1433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InSAR基础上提出的多时相InSAR(MT-InSAR)方法,利用同一地区的多景SAR影像对时序稳定点(PS)进行精确分析,极大地降低了大气延迟等带来的测量误差,使得形变监测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到毫米级,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连续监测。本文通过对MT-InSAR技术发展的综述,总结了目前MT-InSAR技术在基础设施健康监测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应用领域,并对未来MT-InSAR在城市应用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