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0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75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459篇
地质学   2145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5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北部库尔提蛇绿岩中角闪片岩的原岩恢复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尔提角闪片岩产于库尔提蛇绿岩南部岩片中,与斜长花岗岩呈互层产出。这套角闪片岩的不相容微量元素组分显示了大洋中脊和岛弧玄武岩的双重特征,主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以及平坦到亏损的轻稀土(LREE)配分模式。原岩恢复的结果表明,该角闪片岩的原岩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类。库尔提角闪片岩亏损的LREE、高ε_(Nd)(t),以及关键元素比值(Th/Nb,La/Yb和Th/Yb)呈正相关都表明,其源区可能以MORB地幔为主,同时还伴有少量弧组分。因此,我们认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推断该区弧后盆地存在一个二阶段的熔融演化模式:第一阶段,大约在晚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西伯利亚板块发生北向俯冲,在会聚板块边界,弧火山岩被从含水的地幔楔中提取出来,留下一个亏损地幔;第二阶段,随着古亚洲洋板块持续消减,在中-晚泥盆世形成了库尔提弧后盆地,下部的亏损地幔发生了小比例的部分熔融形成了这套角闪片岩的原岩。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K-Ar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石榴角闪岩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报道在准噶尔地区发现的石榴角闪岩,该岩石产在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的百口泉地区.石榴角闪岩主要由钙质角闪石、富钠斜长石和黝帘石组成,含少量钛铁矿、绿帘石、绿泥石、榍石、石榴石、普通辉石、金红石、磷灰石、钠长石、石英和锆石.石榴石中常包裹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石英和锆石.黝帘石 富钠斜长石组合中出现少量钙铝榴石残余.百口泉石榴角闪岩中石榴石的化学组成特征以及其中出现的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石英-锆石包体组合说明,该岩石不是异剥钙榴岩退变质的产物,而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辅助证据包括二辉橄榄岩中发育的辉石出溶结构和辉石塑性变形特征).百口泉石榴角闪岩至少记录了四个阶段:石榴石-单斜辉石-金红石-磷灰石-石英-锆石组成的阶段Ⅰ(可能为榴辉岩相),普通辉石-钛铁矿-磷灰石-角闪石组成的退变阶段Ⅱ,角闪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构成的阶段Ⅲ(角闪岩相),以及绿帘石-石英-绿泥石构成的绿片岩相变质阶段Ⅳ.尽管上述演化历史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石榴角闪岩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洋壳俯冲带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于北疆阿尔泰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目前仍旧存在不同观点。前人基于阿尔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提出了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等不同构造观点。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的泥盆纪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原岩主要为泥质或砂质沉积岩。尽管不同岩性样品主量元素含量不同,但其化学蚀变指数(CIA)小于75,成分变异指数(ICV)接近或小于1.0,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平均70,说明其源区物质比较新鲜,成熟度相对较低,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同样,不同岩性样品微量元素含量差别较大,但表生过程中不活泼的微量元素比值却比较一致,轻稀土(LREE)中度富集(La_N/Yb_N=2.88~9.90),重稀土(HREE)比较平坦,并伴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 0.45~0.89)。绝大多数样品具有高的La/Sc(1~3)、La/Y(0.5~1)和Ti/Zr(10~35),以及较低的Sc/Cr(0.1~0.3)比值,类似于大陆岛弧相关环境碎屑沉积物。在La-Th-Sc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除一千枚岩样品外,其他所有样品均落入大陆岛弧区。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大洋岛弧和被动陆缘沉积物,说明该套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可能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相关环境,为认识阿尔泰造山带泥盆纪岛弧增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后碰撞与幔源岩浆有关的成矿谱系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新疆北部与后碰撞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主要有四类: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钛铁矿-铜镍硫化物复合矿床和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上述四类矿床成矿时代相近(主成矿期为二叠纪),空间相邻,跨构造单元分布,彼此之间可出现过渡或复合矿床类型,构成了独特的后碰撞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谱系,也是中亚型造山后碰撞阶段颇具特色的成矿组合。依据其成矿专属性的不同,新疆北部与幔源岩浆有关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钛铁系列和铜镍系列。钛铁系列以尾亚矿床为代表,以高钛富碱为特征,为碱性系列,REE总量高,LREE富集,ε_(Nd)(t)近0值,其含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峨嵋大火成岩省钒钛磁铁矿含矿岩体特征一致,推测其含矿岩浆来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而以黄山、喀拉通克为代表的铜镍矿床成矿岩体,以相对富镁为特征,属钙碱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REE总量较低,模式曲线呈LREE略富集的平缓型分布,ε_(Nd)(t)为明显的正值,可能来自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除发育了与幔源岩浆有关的成矿谱系外,还发育了与造山带有关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这种既有地幔柱成矿又有造山带成矿的双重特性,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与造山(后碰撞)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基础上,综合地质学、深源岩石包体构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型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建立起该地学断面地壳及岩石圈与软流圈速度结构模型和物质组成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3种几何结构模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高原陆根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二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和增厚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地壳及岩石圈结构构造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地幔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的工艺应用矿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艺矿物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的矿石特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矿物组成与结构、工艺应用属性等,认为巴里坤膨润土矿蒙脱石相对含量高,原土适用于石油钻井、铸造和冶金工业,将膨润土深加工后,可制得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机膨润土、无机凝胶和高纯度蒙脱石等深加工产品.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90.11-1991年8月期间,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此分布与该水域的温度和营养盐水含量密切相关。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分三种类型,年变幅为0.11-12.81mg/m^3,年平均值为1.17mg/m^3。初级生产力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变幅为23.00-791.60mg.c/m^2.d年平均为152.0mg.c/m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石炭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近几年新疆区域地质调查结果,结合新疆油田与吐哈油田最新勘探成果,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推断石炭系沉积建造样式,理顺了新疆北疆地区石炭纪地层层序,目的是推断石炭纪烃源岩发育层段与主力生烃区范围。下石炭统有效烃源岩分布较广,主要发育于北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山前、博格达山前、准噶尔东部陆东—五彩湾地区早石炭世被动陆缘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上石炭统有效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发育于东准噶尔克拉美丽山前石钱滩区、布尔津—吉木乃区及库普—三塘湖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内。石炭系油气成藏严格遵循"源控论",有效生烃区决定其有效成藏范围,所伴随发育的火山岩体决定其富集程度。优选西准噶尔、东准噶尔、库普—三塘湖区、博格达山前区、布尔津—吉木乃区石炭系烃源岩发育区及其相邻构造带,作为今后石炭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重要领域和区带。  相似文献   
20.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are the major type of producing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se beds clearly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distance of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 from the top of the secti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becomes weak or is absent when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are less than 2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The effect on top Ordovician reflection became weaker with deeper burial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but the developed deep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caused stronger refle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Ordovician. This interior refl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trong long-axis, irregular and bead string reflections, and was present 8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Aimed at understanding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t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which uses frequency to "tune-in" bed thickness, was used to predict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hrough finely adjusting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lice at 30 Hz of the tuned data cube can best represent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Two large N-S-trending strong reflection belts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long wells TK440- TK427-TK417B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along wells TK404-TK409 were observed distinctly on the 30 Hz slice and 4-D time-frequency data cube carving. A small N-S trending reflection belt in the southern part along wells T403-TK446B was also clearly identified. The predicted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area coincides with the fracture-cavities connection area confirmed by drilling pressure testing results. Deep karst cavities occur basically in three reservoir bed-development belts identified by the Ordovician interior strong reflecti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proved to be a useful technique in identifying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