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354篇
地质学   290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7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the Kärkevagge are investigated concerning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long–term monitoring. Within this study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nd GIS modelling in connection with geomorphic mapping are applie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omorphic process uni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morphometric parameters and slope processes like solifluction, talus creep and rockfall have been analysed. Multitemporal Landsat–TM5 scenes are used as source for landcover characteristic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fter preprocessing involving orthorectification and topographic normalization in order to remove possible terrain–induced effects. Additionally,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ith a resolution of 20 m for the Kärkevagge catchment is developed and parameters like slope gradient, slope aspect and profile curvature are extracted as input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system. The combination of landcover information, geomorphometrical and topological features allows the definition of areas for single process activities. They show specific sediment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depending on material conditions, topological and geometrical features. Geomorphic process units, which show a homogenous composition, are extracted from these available layers.  相似文献   
922.
大渡河上游林区森林资源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虽然森林采伐后的恢复重建一直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但有关该区大规模森林恢复重建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还不清楚。本文选择大渡河上游林区,分析了该区目前森林资源现状、森林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及特点,阐明了该区目前资源管理与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该区林地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量小,覆盖率不足23%,长期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恶化;现有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不健全,人工成林成功率在高山同峡谷区不足30%,高丘区不足15%;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力,人工林质量低下;强化对迹地退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监测,充分认识迹地环境的制约作用,强化抚育管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森林重建技术体系,增加造林树种,特别是乡土阔叶树种的多样性应该是该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923.
对高光谱数据进行波段组合,可以减少信息量的冗余,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对黄河口入海口湿地进行分类,对合理利用、开发保护该地区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珠海一号”高光谱数据各个波段的信息量及波段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利用最佳波段指数(OIF)方法选出波段组合B7-B8-B32,进一步在OIF基础上设置信息量与相关系数阈值,选出波段组合B7-B18-B32,实验结果证明分类精度提高了5.4%。最后,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光谱差异较大的波段进行组合B6-B13-B18,分类后精度比OIF筛选出的波段组合精度高12.6694%。经实验验证,结合地物光谱特征的波段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24.
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东北和华北湿地三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分析了形成泥炭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局地微环境及区域气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确定了泥炭形成的气候模型。  相似文献   
925.
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土地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平衡的影响是流域水学和生态水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黄河源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土壤的水分含量、入渗过程、蒸散发特征的测定,研究了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河源区的高寒草甸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具有显的相关关系,尤其是2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随植被盖度呈二次抛物线性趋势增加;在保持其原有的植物建群和较高覆盖度时,土壤上层具有较高持水能力,降水通过表层向深层土壤的渗透速度缓慢,且具有较均匀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水源涵养功能明显;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后的高山草甸土壤趋于干燥,持水能力减弱,即使进行人工改良以后,土壤水分含量与持水能力也不会有明显改善.保护河源区原有高寒草甸草地对于河源区水过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26.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27.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五种植被生物量及环境条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藏篙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这5种不同植被类型所对应的土壤湿度依次降低,而所对应的土壤温度依次升高;植物种类数量表现为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上生物量高低依次为小嵩草革甸>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下生物量则表现出金露梅灌丛革甸>矮嵩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的特征,而其在年内的周转值表现出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承复的矮嵩草草甸>小篙草草甸>矮篙草草甸;土壤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表现为0—40cn整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0—10cm的表层土壤有机质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  相似文献   
928.
典型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是形成于高寒山区的一种特殊泥石流类型。本文以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樟藏布沟1981年暴发的大于百年一遇冰湖溃决型泥石流为例,探讨了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机制、发展趋势和危害。  相似文献   
929.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别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平原淡水沼泽湿地.通过对二者常年积水的沼泽湿地CH4排放进行的同步观测,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是若尔盖高原的4.7倍.其中,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沼泽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51~8.20 mg/(m2·h),平均值为2.87 mg/(m2·h);乌拉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36~10.04 mg/(m2·h),平均值为4.51 mg/(m2·h).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h),平均值为17.29 mg/(m2·h).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的不同是导致两地CH4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CH4排放有重要的影响.沼泽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对沼泽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0.
气候变化与湿地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概括介绍了湿地的重要性,详细论述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湿地的影响,以及湿地作为温室气体的库、汇和源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角度,提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对策,包括:开展湿地资源清查,收集全球各种类型湿地的数据和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气候变化模型,以便将气候变化纳入保护和管理活动;保护、维持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