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5篇
  免费   868篇
  国内免费   979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252篇
地球物理   1936篇
地质学   2122篇
海洋学   666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267篇
自然地理   6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花岗岩风化地层中“ 孤石含量百分比冶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地质与勘探》2012,48(3):629-636
本文分析了花岗岩风化地层中的"孤石"形成的内在机理;探讨了花岗岩"孤石"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对含有"孤石"的花岗岩地层要采取工程地质调绘与物探、钻探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地质勘察,着重提出了可根据"土石比专项勘察"或"利用场地已有勘察资料和施工单位在现场所开挖的断面"或"孤石方量的实际计量"来测定"孤石含量百分比"的3种方法,为解决土石方工程在开挖及计价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对相应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探地雷达接收天线通常采用超宽频带进行记录,接收信号中含有多种干扰.为了消除探地雷达记录中的多次波干扰,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将波形切除反褶积应用于探地雷达信号后处理的方法,提高了记录的纵向分辨率.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模型试验的结果表明雷达信号的多次干扰和随机干扰明显得到压制,图像效果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3.
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静态效应会影响解释结果.这里主要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采用阻抗相位校正法、空间滤波法以及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对存在静态效应的理论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对比结果表明,前二种方法对静态效应起到了一定的压制和改善作用,且阻抗相位校正法效果相对较好,而通过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真实异常形态.  相似文献   
994.
目前大地电磁测深法的一维正演理论,是基于平面波垂直入射水平层状介质的假设模型。但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球状介质模型的大地电磁正演理论。这里详细推导了基于球体层状介质模型的大地电磁正演公式,计算了若干理论模型。通过同基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的大地电磁正演结果对比,验证了正演公式的正确性。同时,指出当探测周期增加到上万秒时,阻抗相位会增大;而当探测周期增加到数十万秒时,视电阻率会减小。  相似文献   
995.
煤矿井下地球物理水害超前探测要求探测点20 m范围内不得有积水和金属物体,传统电磁法超前探测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钻孔瞬变电磁法通过将收发装置送入掘进工作面前方的钻孔中进行探测,既远离了巷道中的各种干扰,又提高了隐蔽致灾水体的探测精度。为解决该方法对钻孔径向异常体的准确定位解释难题,通过三维正演总结了其水平分量异常响应特征,提出了异常体象限确定准则,研究了根据水平分量幅值和异常象限综合求取异常体工具面角的计算方法。将由垂直分量计算得到的每一个视电阻率视为独立异常体,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相应的水平分量异常曲线特征值进行二分类,实现了全数据集的视电阻率象限自动划分,结合异常工具面角算法研究得出钻孔瞬变电磁视电阻率立体成像方法。最后计算了三维数值模型的立体成像结果,对钻孔径向的小规模低阻异常体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表明: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钻孔瞬变电磁视电阻率立体成像方法是地球物理与机器学习的有机结合,该方法能够为井下掘进工作面隐伏水害超前探测精细解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6.
王尧  崔晓伟  陆明泉 《测绘学报》2011,(Z1):100-104,110
结合导航信号的具体物理模型,从信息量和信噪比两个角度入手,对ADC前后导航信号所含有效信息量及信噪比变化规律进行推导计算。从理论上证明2~3 bit量化已能满足一般接收机正常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归纳不同的量化门限选择对信号信噪比的不同影响,发现在特定的干扰下,合理地选取量化门限反而会增加信号的信噪比这一反常规现象。最后提出一种合理选取量化门限的方法,以获得最优的信噪比增益,并进行了试验仿真的验证,对接收机前端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提高窄带干扰与期望卫星信号同向时的抑制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频自适应滤波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频域实系数自适应滤波对信号进行预处理抑制窄带干扰,然后在频域直接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空频自适应处理抑制宽带干扰。算法在预处理时采用自适应滤波可有效减少期望卫星信号的损失以及SFAP导向矢量误差。仿真实验表明,相对于普通的空时及空频自适应处理算法,新算法有效地提高了输出信干噪比,在干扰与信号同向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优良的处理性能。  相似文献   
998.
分析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国家精度标准,及其与一些实际数据间的逻辑矛盾,并运用GIS数据质量理论,从分辨率、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的角度,分析了DEM误差、高程的序同构原理和必须综合生成原理。提出"DEM不应是间距dx上的取样点高程,而应是间距dx×dx上颗粒度的代表高程",突出了综合在DEM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9.
To show the influence of coastal habitat degradation on the availability of food for green turtles (Chelonia mydas), we assessed the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macroalgae community at a feeding area in a highly urbanized region. The area showed low species richness and was classified as degraded. We examined stomach contents of 15 dead stranded turtles (CCL = 44.0 cm (SD 6.7 cm)). The diet was composed primarily of green algae Ulva spp. (83.6%). In contrast, the macroalgae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the green alga Caulerpa mexicana. We found a selection for red algae, seagrass and Ulva spp., and avoidance for C. mexicana and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elicatula. The low diversity of available food items, possibly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likely contributed to the low dietary diversity. The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tricted diet are unclear.  相似文献   
1000.
Benthic faunal data is regularly collected worldwide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s.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renewed interest in developing biological indices able to identify 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potential anthropogenic impacts.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general polychaete/amphipod ratio along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for offshore oil and gas impacts. Two main trends are apparent: first, a contamination gradient is discernible from where production takes place compared to stations 10,000 m away. Second, the qua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over tim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monitoring reports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uni-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Thus, we consider this ratio as a relatively simple, useful and potentially cost-effective complement to other more demanding assessment techniques. Because of its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it may also be useful for detecting ecological change as a result of other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