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3篇
  免费   1037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测绘学   377篇
大气科学   1761篇
地球物理   1294篇
地质学   1593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92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河流域夏季分区面雨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报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51个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测站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对黄河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计算出各流域夏季面雨量。通过对黄河流域夏季雨量与500hPa环流,海温、OLR、中纬阻高,高原积雪,欧亚积雪等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结合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年降和年代际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出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客观化的数学方法建立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预测系统,预测系统十年回报的结果显示出具有较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22.
2002年7~8月海河流域面雨量预报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龙  胡欣  尤凤春 《气象》2003,29(6):41-45
对天津市气象台和河北省气象台在2002年7—8月的海河流域面雨量24h、48h预报进行了误差对比分析,列举了几种预报误差,并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法,计算了它们的模糊评分。结果表明:海河流域的面雨量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把其作为水文模式的初值,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对于各气象台各自辖区内的预报,范围越小,预报越准确;在对面雨量预报效果的评估上,80%(或80)这一数值是客观、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3.
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基于北京325米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4.
新疆天山山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1年6、7月份在新疆天山山区两个取样点取得的冰核资料,计算了山区中的冰核浓度,研究了冰核平均浓度日变化、日际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天山山区冰核浓度与一些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可能原因。得出以下结论:天山山区的大气冰核主要来源于地面土壤,比较缺乏;冰核浓度易受气象因子、地表状况的影响,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25.
利用T42L9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以揭示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控制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气候平均的西风带槽脊和高低空气流分布以及它们的季节性变化 ,而且对于与亚洲季风有关的各个主要系统 ,如南亚高压、副高进退及越赤道气流等都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在亚洲季风区及热带太平洋这一大范围区域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强迫下 ,模式显示出了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的特征、北半球热带外环流的响应以及亚洲季风区降水异常分布。南海夏季风长时间强度异常所引起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 ,一方面通过三维垂直环流的异常联结着南海夏季风对北半球热带内外环流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持续异常期的波列传播 ,即能量的传播 ,不仅影响我国长江流域降水 ,还会逐渐影响到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结构。这样西风带环流形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影响到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6.
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热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7.
7月份降雨分布型的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光  廖荃荪 《气象》1997,23(3):50-54
综述了我国7月份雨型的划分方法,各种雨型的多雨特点及环流特征,总结了各类雨型的预报判据,着眼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冬季(1-3月)500hPa环流,春季(3-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6-8月)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等方面,分析了与7月雨型的关联。该方法对业务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8.
在略去Re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的条件下,采用定常的线性大气模式和半地转近似的非线性海洋模式,讨论了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对海-气耦合Rossby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耦合波处于非线性不稳定的情况下,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均可产生孤立波,不同之处在于,非线性风应力所产笺波图像具有间断特点,波能的急剧聚集有可能使波的性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9.
Discussion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vertical discretization of current atmospheric model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ydrostatic equation and the computation of vertical advection,vertical diffusion and so on.Then some possible ways for solving or alleviating them are suggested.Finally,the choice of vertical coordinate and basis functio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0.
We have discussed the behavior of a non-conserved scalar in the stationary,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neutral surface-flux layer an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second-order closure, derived analytic expressions for flux and for mean concentration of a gas, subjected to a first-order removal process. The analytic flux solution showed a clear deviation from the constant flux, characterizing a conserved scalar in the surface-flux layer. It decreases with height and is reduced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of the surface flux at a height equal to about the typical mean distance a molecule can travel before destruction. The predicted mean concentration profile, however, shows only a small deviation from the logarithmic behavior of a conserved scalar. The solution is consistent with assuming a flux-gradient relationship with a turbulent diffusivity corrected by the Damköhler ratio, the ratio of a characteristic turbulent time scale and the scalar mean lifetime. We show that if we use only first-order closure and neglect the effect of the Damköhler ratio on the turbulent diffusivity we obtain another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profiles of the flux and the mean concentration which, from an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irst analytic solution. We have discussed two cases where the model should apply, namely NO which, by night, is irreversibly destroyed by interaction with mainly O3 and the radioactive 220Rn. Only in the last case was it possible to find data to shed light on the validity of our predictions. The agreement seemed such that a falsification of our model was impossible. It is shown how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flux of 220Rn from measure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