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粮食单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省内县域粮食单产的空间关系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整体水平稳中有增。农村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比对粮食单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和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农村用电量呈现出先正后负的影响,各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结合县域现状和因素的区域特质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以贫困态势严峻、区域内部贫困差异大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分析了贵州省区县层面乡村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格局,定量测度了乡村贫困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进而归纳了贵州省乡村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贵州省区县乡村贫困具有时空稳定性,呈现出东、南、西部高而中、北部低的“马蹄”形空间异质性格局。区县贫困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高-高”型贫困地域即空间贫困陷阱区域,集聚分布在贵州省的东南部、南部。定量模型发现,坡度、到所在市中心的距离、青少年人口占比、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是导致贵州区县层面乡村贫困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且这些因素的效应水平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产业发展受限、劳动力流动性差、金融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贵州贫困空间形成的主导机制。最后建议扶贫政策层面应将基于地方和基于人的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53.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4.
为量化分析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采用改进的耕地当量因子,对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化研究,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在GPP修正的基础上估算得到的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6×1011元,其中水资源供给功能的价值为负,食物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美学景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Moran’s I指数为-0.252 3。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LISA图也显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具有明显生态优势的东南部地区;而高-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生态环境管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采用差异系数、极化指数并结合ESDA技术方法,对2004—2014年广西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趋势进行研究。11年中,广西整体经济极化程度呈增长趋势,以低水平极化为主;增长重心由东北部向中部移动,南宁、北海和柳州形成经济极化"三角区",经济落后区域从东南部转移到西北部,整体呈现"西低—中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大多数县域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小,离所倡导的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56.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秋菊  罗倩文 《地理科学》2016,36(11):1729-1735
以中国展览业为例,立足于展览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oran’s I和Moran’s I散点图阐释展览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纳入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相对于经典回归模型的优越程度,进而揭示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展览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都不均衡;展览业及区域经济皆呈现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两种空间聚集格局; 现阶段,中国展馆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SLM优于经典回归模型,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展览经济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7.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耕地质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基于全局、局部和方向3个视角,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局来看,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程度强于镇级尺度;局部区域,县域耕地质量存在聚集性分布规律,高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排沙镇北部、江屯镇中部和螺岗镇南部,低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赤坑镇中南部、古水镇东北部以及北市镇东北部;县域耕地质量在各方向上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不一,在距离1 650 m范围内基本趋于一致,但随距离增加其结构性特征在各方向上呈现不同走势。  相似文献   
58.
When geographically aggregated data are included in hedonic models, the resulting coefficients are biased by the spatial scale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variable measurement. We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is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 within the context of hedonic price models with an individual-level dependent variable. Specifically, we developed standard and spatial hedonic regression model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MAUP on model fit and coefficient estimates. Our empirical analysis documents several significant scale and zoning effects in the hedonic modeling framework. First,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re clearly important in efforts to improve model fit—and they are more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in the standard model than in the spatial hedonic model. For aggregation scale, the model fit change of the standard model is relatively large, whereas the change is more modest for spatial models. The patterns of change in model fit for standard and spatial hedonic models clearly diverge from one another,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a scale level showing a maximum functional range of the submarket on which scale dependencies are expected to have an impact. Regarding the zoning effect, the model fits for both standard and spatial hedonic models vary according to the submarket systems.  相似文献   
59.
张永革  王延贵 《气象》1999,25(10):35-37
用原始数据建立的多元自回归预报模型,虽然对气压,气温,绝对湿度的预报精度很高,但对月降水量的预报粗度较低,改用自典型相关因子建模,大大提高了月降水量的预报精度,对气压,气温,绝对湿度的预报亦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60.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have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he analysis of suspended‐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time series from glacierized catchments, although they have many limitations. This paper builds regression models which address these shortcomings and permit inferences concerning the controls on suspended‐sediment transfer from a glacier at 78°N in the Svalvard archipelago. A b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deterministically predicting SSC from discharge alone, explained less than 15 per cent of the variance in SSC. A multivariate model,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potentially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fered little improvement. Diurnal hysteresis in the data gives rise to quasi‐autocorrelation in the residual series from regression models. This was effectively removed by incorporating dummy diurnal variables into the multivariate model. The presence of a first‐order autoregressive, stochastic process gives rise to true autocorrelation in the residual series from regression models. This was accommodated by incorporating an ARIMA (1,0,0) term into a multivariate autoregression model. The model‐building process yielded a systematic progression in the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in SSC, stripping away pattern in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he residual series; mean model error was reduced from 54 per cent to 6 per cent. The dependence of SSC on the magnitude of discharge is weak and highly variable, whereas the dependence of current SSC on recent values of SSC, revealed through the stochastic term,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and relatively constant during the melt season.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SC throughout the melt season is therefore short‐term sediment availability. The simple and largely unchanging stochastic process generally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observed SSC series implies a simple and unchanging glacier drainage system.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