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526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562篇
地球物理   1170篇
地质学   779篇
海洋学   421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iming, nature and magnitude of river response in upland, piedmont and lowland reaches of the Tyne basin, northern England, to high-frequency (20–30 year) changes in climate and flood regime since 1700 AD. Over this period fluvial activit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phases of river-bed incision and stability coinciding with non-random, decadal-scale fluctuations in flood frequency and hydroclimate that appear to be linked to changes in large-scale upp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Episodes of widespread channel bed incision (1760–1799, 1875–1894, 1955–1969) result from a higher frequency of large floods (> 20 year return period) and cool, wet climate under meridional circulation regimes. Phases of more moderate floods (5–20 year return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zonal circulation types (1820–1874, 1920–1954), are characterized by enhanced lateral reworking and sediment transfer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atchment, and channel narrowing and infilling downstream. Rates of fluvial activity are reduced in intermediate periods (1800–1819, 1895–1919) with no dominant circulation regime associated with lower flood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valuable guide for forecasting probable drainage basin and channel response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43.
多沙河流造床流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述和分析前人有关造床流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多沙河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沙河流造床流量计算的水沙综合频率法.通过黄河、永定河水沙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4.
苏发  何继善 《物探与化探》1995,19(5):379-384
由于近区场的复杂性及目前频域电磁测深方法的局限性,近区频域电磁测深多年来一直是地球物理领域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在近区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人组合波理论,提出了一种能适于近区频域电磁测深的视电阻率的定义式.该视电阻率在近区具有有效压制背景场、突出地电异常信息的功能,并能客观地反映地电断面的电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5.
应用土壤水模拟模型研究区域干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旨在应用平原地区土壤水模拟模型,给出区域旱精分析所需的干旱信息。以多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为判断旱情发生的临界函数,经过统计分析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原地区分析 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的实用方法和拟定评价旱情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6.
初夏亚洲季风区环流低频振荡与长江下游持续暴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主成份分析和非整数波功率谱分析研究了1991年初夏亚洲季风区逐日500 hPa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主成份分析得到的前5个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与各个季风系统的活动有关,其时间系数存在显著的12—22天准周期振荡和28—31,43—65天的低频振荡周期,它们与长江下游暴雨形成有密切联系。当第一主成份从谷点上升且第二主成份稳定地增大(减小)时,长江下游出现持续暴雨。亚洲副热带海洋加热异常和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不均匀加热分布激发的各种低频波及其相互作用导致向热带外能量频散的异常,是引起长江下游持续暴雨的  相似文献   
147.
Dispersion of Rayleigh-type surface wave is studied in a homogeneous transversely isotropic elastic layer overlying a nondissipative liquid-saturated porous solid half-space and lying under a uniform layer of homogeneous liquid. The frequency equation in the form of ninth-order determinant is obtained.Special cases have been deduced by reducing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o zero and by changing the transverse isotropic layer to an isotropic layer. Dispersion curves for the phase velocity have been plotted for a particular model.  相似文献   
148.
磁偶源频率测深法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年来,人们对这种方法的正演理论和反演解释进行了研究。文中利用快速汉克尔数值滤波算法计算了层状介质上直立磁偶极子的电磁场响应以及频率测深视电阻率的振幅响应,这种计算方法与常用的数值积分算法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同时详细地讨论了磁偶源频率测深的特点及视电阻率理论曲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9.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1991,15(2):53-62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  相似文献   
150.
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1,15(3):66-76
利用ECMWF格点资料,分析研究了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的全球特征。30—60天振荡动能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地区要比赤道地区大得多。说明那里有较突出的30—60天振荡。中高纬度地区的30—60天振荡与热带有明显不同,垂直结构为正压模态,以纬向2—4波为主,多为向酉传播。30—60天振荡存在明显的低频遥相关,北半球主要为欧亚—太平洋(EAP)型和PNA型,南半球主要有澳洲—南非(ASA)型和环南美(RSA)型,并且在全球范围构成南北半球相互衔接的低频波列,即EAP-ASA波列和PNA-RSA波列。南北半球30—60天大气振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本文研究了南北半球30—60天振荡相互影响的3种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