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桥本脑病(HE)是伴有抗甲状腺抗体增高的脑病,它以血清抗甲状腺抗体滴度增高、神经和精神功能异常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为主要特征。HE仅有20%-50%出现影像学异常。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影像与临床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地区冬季雪盖遥感和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改进的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AVHRR)资料,在多光谱判识的基础上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得到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同时,利用我国短时间序列的积雪资料,统计计算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补充了常规气象台站对我国西部地区积雪监测和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小肠梗阻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早期准确诊断和全面病情评估是临床选择治疗方式的前提。多层螺旋CT (MSCT)在评价是否存在小肠梗阻、梗阻部位、严重程度及梗阻病因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对继发性肠缺血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本文对MSCT在小肠梗阻评价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孤岛综放工作面强烈的动压显现使得其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通过运用微地震和电磁辐射综合监测手段分析孤岛综放工作面两次强动压显现事件,获得了工作面煤体发生冲击地压前后能量积聚与释放规律及相应微震和电磁辐射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认为工作面煤体发生冲击地压前一般存在一个短暂的能量积聚期,在能量积聚期内微震系统监测到的微震事件的次数和总能量均较少,同时能量积聚期内煤体电磁辐射强度值和脉冲数均持续升高。将工作面微震事件的沉默期以及煤体电磁辐射强度值、脉冲数的持续升高期作为冲击地压的综合前兆信息,并将其转换为量化的预警参数和指标,建立了工作面冲击地压多参数预警方法。现场实践表明,危险识别与灾害预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o develop synthesized coralline hydroxyl apatite (CHA) bone graft-substitute and measure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6.
无单放货频频发生 ,导致对承运人提出的索赔案件不断发生。文章拟从无单放货的表现形式入手 ,分析每一种形式中无单放货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研究论文;回顾了盖层、大气层、电离层的20个遥感参量异常显现的个体特征,分析了其时空关联性,揭示了总体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遥感异常显现是逐渐增多、增强和聚拢的,地震短临前兆突出;(2)震前3个月开始,短—临遥感异常由盖层、大气层往电离层渐次显现,与岩石圈—盖层—大气层—电离层 (LCAI) 耦合范式吻合;(3)短—临遥感异常显现位置与发震断层相关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s)及其周边区域;(4)多种短—临遥感异常区覆盖震中,且多个条带状异常区与LMSFs走向一致,体现了孕震后期LCAI耦合的局地效应。本研究有益于内陆大地震孕育后期的遥感监测分析,也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确诊率,评价其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观察8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DR正、斜位片,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肋骨骨折确诊率、漏诊率和疑诊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3D Printing)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模具加工等众多领域,并正悄然改变着现有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而不断发展的CT技术也已成为临床医学、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的一种重要成像手段。3D打印与CT技术在功能上相互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扫描、数字化和编辑实体对象,创建精确实体副本或者进行二次设计等功能,能够解决诸如快速制造符合个体特点的定制化植入物、假体和手术导板等难题,在临床医学、逆向工程以及装备检测与维修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3D打印技术进行介绍,结合实例分析3D打印与CT技术结合的技术流程,随后详细探讨了技术流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最后在梳理现有典型应用的基础上,对3D打印与CT技术结合中还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