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48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718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中根据1997~1999年和2001~2002年期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43种共33 389尾鱼的体长(叉长、肛长)和体重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鱼种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3种鱼分别隶属于4目16科25属,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64~0.993,相关系数R^2值相对较高,其中58%的R^2值超过0.95.幂指数b值范围为2.50~3.44,平均2.90.盒须图分析表明,50%的b值在2.79~3.01范围.经初步分析,43种主要经济鱼类中,有16种为等速生长、22种负的异速生长和5种正的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2.
应用勘探层分析及石油资源专家系统对XH凹陷下第三系勘探目的层的三个勘探层烃资源量作出了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凹陷内各勘探层,尤其是渐新统勘探层,烃资源量相当可观。提出在渐新统内的地层圈闭中可进一步作详细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4.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分布特征,并佐以热释汞和蚀变碳酸盐的分析。从酸解烃中甲烷含量的低值和C1/(C2+C3)比值,以及乙烯的存在等判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烃类气体来自于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15.
16.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7.
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及靶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人对黄海海域油气勘探成果,作者对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该区下步油气战略性调查的首选目标。并提出北黄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应以东部凹陷为主,同时兼顾中部凹陷。南黄海北部坳陷近期油气勘探重点应选择北部凹陷和加大东北凹陷的研究力度。南黄海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重点放在南五和南七凹陷。  相似文献   
18.
19.
Minerals might act as important sorbent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and reduce biodegradation, which favors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earth's history. Since most organic matter is degraded during the sinking proces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minerals during this process, to assess the organic loss from primary productivity to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this study, montmorillonite and calcite have been select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inerals on the release, adsorption, and deposition of cyanobacterial (Synechococcus elonpata) fatty acids (FA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Gas chromatography (GC),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have been utilized to detect the variation in fatty acids. Prim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minerals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Montmorillonite can specifically enhance the release of fatty acids from cyanobacterial cells by lowering the pH values of the solution. The adsorption of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montmorillonite will also be enhanced under a lower pH value. Conjunction of fatty acids with montmorillonite to form a complex will favor the sinking and preservation of these organics. Selective adsorption is observed among fatty acids with different carbon numbers. In contrast, calcite does not show any impact on the release and adsorption of organic matter even though it is reportedly capable of acting as a catalys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primary data bridge a link betwee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uggest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aystones in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earth's history.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系统描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构造特征和断裂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与构造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砂体分布、地层压力和断层封闭性对研究区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和构造形成时期良好匹配,地层压力低势区和在成藏时期断块边界断层侧向开启是成藏的有利条件,构造和砂体分布则是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成藏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扩边潜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