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41.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新石器时期粟、黍农业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植硅体方法,分别对现代黍、粟和水稻种子的植硅体产量以及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重量的黍、粟种子稃片的植硅体产量基本相等,其植硅体含量所反映的是黍、粟的相对产量(重量);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比水稻实际含量相对偏低。关中盆地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王家嘴,水沟等6个考古遗址17个14C年龄和47个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约6000~2100cal.aB.P.期间,关中盆地黍子的植硅体含量一直占优势(3.4%~34.5%),粟次之(0~6.2%),即使在气候相对暖湿的阶段,黍的产量仍超过粟。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等遗址的个别样品中保存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为重新认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与气候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42.
钻孔灌注桩受水文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发生断桩缩径、夹泥、夹砂及混凝土疏松等事故,从而影响工程质量。本文根据桩基工程施工实践经验,介绍钻孔灌注桩常遇见的事故,并以陕西某特大桥为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43.
文本数据为地理知识服务提供了海量资源。面向文本数据的地理实体关系抽取是地理知识图谱构建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地理知识推理与服务的质量。由于文本数据不可避免地含有噪声,从文本中抽取的地理实体关系需要质量评价和信息过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通用知识库的地理实体关系过滤方法,针对已抽取的地理实体关系从中筛选出高质量的结果:先利用“本体知识”、“事实知识”和“同义词知识”构建地理关系知识库,作为信息过滤的参照数据;再基于分布式向量表示模型度量已抽取的地理实体关系与参照数据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以提高地理知识图谱的丰度与鲜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业界流行的“Stanford OpenIE”工具,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将置信度区间[0, 0.2]和[0.8, 1]的MSE(Mean Square Error)从59.27%降至3.94%,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从0.51提升至0.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