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4篇
  免费   1885篇
  国内免费   2278篇
测绘学   2750篇
大气科学   719篇
地球物理   2411篇
地质学   6137篇
海洋学   825篇
天文学   572篇
综合类   1192篇
自然地理   67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556篇
  2014年   743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755篇
  2011年   773篇
  2010年   595篇
  2009年   710篇
  2008年   680篇
  2007年   783篇
  2006年   706篇
  2005年   562篇
  2004年   590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CASS在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CASS配合Autolisp语言,还可以编写一些常用小程序,使测量计算和作图过程得到大量简化。地质坑道测量在矿山测绘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将CASS与全站仪配合,在测量坑道过程中,进行坑道平面图绘制,指导井下开矿,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利用CASS计算坑道挖掘土方量,这样便于与施工方进行工程量结算及处理井下越界开采纠纷问题。  相似文献   
992.
根据2006年广西气象培训中心承办的14期气象培训班的学员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详细统计分析了学员对培训效果等11项调查内容的评价情况。结果表明,各培训班学员对培训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率在96%以上,远远高于目标考核要求的70%,培训效果比较好。学员对住宿及用餐等后勤保障工作的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也高于70%,但有一定比例的学员对后勤保障工作不满意,并就如何改进气象培训工作提出了多项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3.
王楠  刘勇  郭大梅 《气象》2007,33(8):29-3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夜间出现在陕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暖湿急流和弱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是这一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东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的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堆积,在弱冷空气的触发下释放,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的输送方向与中尺度辐合线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未来辐合线的发展状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引起了暴雨夜发性。  相似文献   
994.
简述了RTK坐标法断面测量原理,提出了断面筛选及转换为标准断面数据DH格式的程序设计方法,以提高断面测量的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  相似文献   
995.
不等时距灰色模型在深基坑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灰色模型多适用于等间距序列监测数据的模拟预测,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使所获得的监测数据是不等时距的。研究了基于不等时距灰色预测方法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模型,应用深基坑工程变形的实际监测资料,对其预测精度及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与论证。结果表明,不等时距灰色模型预测深基坑变形的精度及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6.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目前较流行的测量方式,其技术本身也日渐成熟。本文简述了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作业流程、实施过程以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997.
姜建慧 《东北测绘》2007,30(6):89-91
主要从更新方法、技术方案及数据共享方面讨论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98.
Salt is widespread in the Australian landscape – in soil, regolith and groundwater – leading to concerns that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may be putting much agricultural land and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at risk of salinisation. Defining the location and nature of salt stores is an important first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salinity of soils, streams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predicting areas that may be at risk. Airborne geophysics can define subsurface salt stores and mobilisation pathways. Airborne electromagnetics (AEM) can map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but does not, intrinsically, quantify the amount of salt. Salinity, moisture content, porosity and mineralogy all contribute to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 and each can vary significantly throughout the landscape.In the Lower Balonne catchment, Queens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M and the amount of salt in the landscape was quantified using laboratory analyses of pore fluids from core samples. A general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AEM conductivity and salt load (defined as the product of pore fluid salinity, porosity and moisture content)—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lthough data were generally widely dispersed.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salt load with borehole electromagnetic logs gives insight into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dispersion in the AEM data.The relationship transforms bulk conductivity to salt load in 5 m layers, allowing the gene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map of the salt load. This is a powerful tool for identifying areas that may requir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alinity risk. An example is given of salt loads beneath an established irrigation area in the Lower Balonne catchment, Queensland.  相似文献   
999.
切变线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君  汤剑平  邰庆国  石莹  裴洪芹 《气象》2007,33(10):45-51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V3.6,对2005年9月19—21日发生在山东中南部的区域性切变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输出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e面陡立易导致湿斜压涡度的发展,形成θs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容易发生暴雨。通过湿位涡的分析,揭示了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和空间结构,表明切变线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联系。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的ζMPV1负值区和ζMPV2正值区等值线密集区附近,降水中心位于ζMPV1负值中心前部对流不稳定区中。  相似文献   
1000.
一次暴雨过程的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铭  安洁  朱敏 《大气科学》2007,31(2):321-328
在用21层η坐标细网格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发生在武汉地区的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利用较高时空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过程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尝试。结果表明:EOF第1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代表典型的暴雨环境背景场的低值系统;EOF第2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与人字形切变线(西部为冷式切变,东部为暖式切变)相联系,是影响这次暴雨的重要形势场;利用相轨线分析方法发现,暴雨过程中EOF第1主分量和EOF第2主分量的时间系数在暴雨临近阶段,两者正相关,激发暴雨,在暴雨后期两者负相关,促使这次暴雨趋于减弱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