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9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214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312篇
地质学   646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7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The ‘Tertiary Basin of Piedmont’ is a hilly region, mainly composed of marine sediments, such as marls, silts and sands. The slopes, largely devoted to grape production, are usually kept bare of vegetation and are thus prone to soil erosion processes. For two years we have measured soil loss in relation to rainfall on experimental plots located in vineyards. In all the plots considered erosion started with low rainfall intensities (0·07 mm/min), and above 0·4 mm/min the amount of soil los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o over 1800 g/m in one event). Most of the erosion occurs during summer rainstorms, but the behaviour of the soil under erosive rainfall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ne site to another, depending only in part upon the various rainfall rates, soil and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ots. It can be seen that soil loss varies from nearly negligible values (20 g/m/yr) to unacceptably high levels (to over 4·7 kg/m/y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cultivation. Deep ploughing and heavy herbicide treatment give rise to accelerated eros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soil losses much higher than in other vineyard plots in Europe.  相似文献   
102.
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68个站30年年降雨量的分析,把中国西部划分为6个降雨量性质不相关的区。通过对西北3个区的分析,把年降雨量划分为8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表明,控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西风系统。在过去的3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并非都是变得越来越干,不同的地区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03.
A large sample of radar reflectivity data from essentially a full summer of operation was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extents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rain areas observed at altitude levels from 2 to 10 km. Results are given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cells or patches defined by reflectivity thresholds approximately 4 dBz apart, on the dependence of mean size on altitude and reflectivity threshold, and on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patches as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and sizes of higher-threshold patches contained in each echo. In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internal structure, the data were restricted to convective echoes in which certain prescribed reflectivities, ranging from about 30 to 50 dBz, were exceed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pendence of mean quantities, such as patch area, on reflectivity and altitude could be approximately described by simple functions, but that the scatter of observations about the mean was usually large.  相似文献   
104.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前中生代,形成了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较大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油气区(盆地),构造格架呈南北分异。经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且整体构造格架演变为东西分异。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变形样式、岩浆活动、地温场、壳幔结构及壳幔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论述了中、新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与含油气特征。据此划分出 4个具有不同构造环境性质的含油气区:①东部裂谷伸展区,其西带为华夏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为主,东带为大陆架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煤型气为主;②中部克拉通构造稳定区,以产古生界天然气为主;③西北构造反转区,含油气层系较多,油气成因类型也多样;④特提斯碰撞-走滑区,构造变形复杂,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进一步讨论了油气形成的"构造环境专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5.
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化探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最近20多年来化探在找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不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最佳化探找矿方法及实例,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快速、经济、效果显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猪野泽记录的季风边缘区全新世中期 气候环境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16,他引:4  
通过季风边缘区石羊河古终端湖猪野泽QTL剖面年代学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有机碳、碳氮比和有机质稳定同位素等多项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季风边缘区9~3cal.kaB.P. 的古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9cal.kaB.P. 到7.8cal.kaB.P. 期间,流域的水分条件和温度逐渐上升,植被状况好转,此时气候逐渐转暖湿;而在7.8~7.5cal.kaB.P. 出现了显著的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沉积物主要以砂质沉积为主,此时湖泊生产力显著下降;全新世期间最为暖湿的气候适宜期出现在7.5~5.0cal.kaB.P.;约5.0cal.kaB.P. 以来,该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另外,对猪野泽地区的白碱湖的湖泊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域在7.5~5.0cal.kaB.P. 出现了3次高湖面,并且湖岸堤时序变化指示了全新世后半期湖泊逐渐退缩的过程进而指示该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7.
自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开展以来,各个单位、不同阶段工作方法技术各有不同,工作效果不明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近年来通过研究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法技术,通过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仅以内蒙古一二五公里幅1∶20万区域化探新、旧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8.
高原湿地保护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结构特征,其功能区分区不应照搬传统的3级规划模式。本文通过对纳帕海湿地保护区功能区分区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适合纳帕海保护区湿地特征的分区模式。  相似文献   
109.
旅游资源非优区主要是在资源质量及其开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非优性"的特征.在区域发展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和方法,必然使区域旅游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因此,对于该类型区域有必要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应以资源禀赋特征为基础,以旅游经济园区发展为主体,走产业多样化的道路.以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为例,提出加快园区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是避免片面强调旅游经济而抑制其它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0.
新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避免"三农四矿"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正在建设中的新郑煤矿区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社会经济基础,提出了目标、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建煤矿区在初期可按"煤-电-建"的模式发展,中后期可按"煤化工"的模式发展,并在企业、园区和社会3个层面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和绿色社区体系四大循环体系,为其他新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