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403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勇  李东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3):144-149
通过辽北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研究,提出泉头组沉积层序划分方案:划分为2个层序,11个旋回层序,20个基本层序;总结了层序划分的4种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体系、浅湖相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2.
从旋回层序的特征论地层记录的两种相变面及两种穿时性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地层记录具四大特性 :“复杂性、非渐变性、不完整性、旋回性”。旋回性地层记录的研究 ,即“不同级别旋回层序及其有序叠加形式”的研究是从复杂而不完整的地层记录中寻找更多的规律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异成因旋回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及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说明了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静态相变面及动态相变面”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穿时性——“相变面穿时及间断面穿时”的普遍性 ,这是地层记录的复杂性的又一重要体现。两种相变面及两种穿时性 ,是地层堆积作用过程中沉积环境的空间相变及时间相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正确建立时代—岩石格架 ,研究事件对岩石形成影响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3.
依据对东濮凹陷前梨园地区测井、岩芯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可将Es3^3亚段划分为三个湖进-湖退(T-R)旋回沉积层序,自底往上,Es3^3I层序发育辫状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Es3^3ⅡEs3^3Ⅲ层序则以扇 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由沉积层序的区域对比和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建立起了前梨园地区Es3^3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将储集岩层置于等时界面限定的沉积层序中进行划分和对比,可精确地解释砂体的成因及其横向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4.
Cyclic triaxial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a skeletal carbonate sand from the west coast of Eire.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undrained cyclic shear tests on samples with 80% of relative density consolidated under both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conditions. Failure was defined as a 5% double amplitude cyclic strain and a 5% peak axial strain for stress-reversal and non-reversal stress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Using this definition the cyclic strength for isotropically consolidated samples was affected by the confining pressure although the angular platey nature of the sand resulted in higher cyclic strengths than for a comparable silica sand. For anisotropically consolidated samples the cyclic strengt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static shear stres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yclic strength normalised in the usual way with respect to the initial confining pressure decreased as this pressur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35.
与层序地层学定义的类型Ⅰ层序(LST+TST+CS+HST)及类型Ⅱ层序(SMT+TST+CS+HST)不同,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三级旋回层序以凝缩段直接覆盖在层序界面之上形成的,“CS+HST”序列为特征,而且其底界面为一淹没不整合面或加深饥饿间断面。该类型三级旋回层序是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产生的凝缩作用过程的产物,它以总体向上变浅的非对称相序为特征。华北北部晚寒武世地层中发育的四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旋回层序的相序特征表明,台地淹没事件及其相关的凝缩作用,只要沉积背景适合,并非三级旋回层序所独有,高频率海平面变化也常产生“瞬时淹没”,因而凝缩段并非都发育在最大海侵期,并且凝缩段也存在级别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36.
华北地台北缘亮甲山组地层中发育有六种碳酸盐米级旋四层序;a型和b型属潮下型,其下部单元为钙质泥岩(a型)及薄层泥晶灰岩(b型).上部单元为颗粒泥晶灰岩(a与b相同);c-f型属环潮坪型,它们的上部单元均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下部岩石单元:c型为厚层及块状颗粒泥晶灰岩,d型为局部白云石化颗粒泥晶灰岩,e型为白云岩化颗粒泥晶灰岩,f型为中厚层含少量颗粒的泥晶结晶白云岩。从a型到f型正好构成一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环境变化谱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可以建立亮甲山组地层构成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四层序:1个三级旋四层序包含3个四级旋四层序,13-15个五级旋四层序,60余个左右的米级旋四层序.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浅水地层中进行露头旋四层序研究时,米级旋回层序是基本工作单元,其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长周期旋四层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利用碳糊电极循环伏安法对γ-MnO_2和β-MnO_2进行了定量分析,相对于200.0mg碳粉的线性范围分别为γ-MnO_29.13~45,6mg;β-MnO_24.56~36.5mg,在线性范围内测量7次,其RSD分别为0.59%~5.28%和O%~5.72%。同时对γ-MnO_2和β-MnO_2的混合试样及湘潭电解二氧化锰也进行了定量测定,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1%~12.4%和1.96%~7.52%。该方法进行物相分析,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经济和不经化学分离等特点。  相似文献   
38.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及自己野外观察的基础上,本文把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归为四大类:深水非对称米级旋回层序、L-M米级旋回层序、潮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潮坪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的形成机制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有关的高频率海平面振荡变化旋回所形成的间断-加积旋回沉积作用,它们的识别标志主要是岩石类型、界面特征、产出环境等。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规则的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三级旋回层序的基础。  相似文献   
39.
天津蓟县雾迷山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达3 300 m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广泛发育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雾迷山旋回层,属于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在对旋回层内部岩石成因单元的类型及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模式和沉积环境模式,并对成因单元的岩石磁化率特征及其对高频旋回的反映进行了探索。认为雾迷山旋回层为沉积环境的水深由较浅—较深—较浅—暴露条件下的沉积,可能代表真正的沉积旋回;其成因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有序叠置形态,表明它有可能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自旋回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0.
氨基氰在水热环境,尤其在超临界水中的反应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氨基氰可以通过自聚合作用,生成较高分子量的氮杂环混合物,进而水解并最终转化成CO2和NH3。实验还证明,超临界水可以有效地破坏那睦含有危险的或剧毒的有机资料,使之转化成无毒无在的H2O,CO2,NH3和无机盐等,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水解反应的可能机制是水的亲核加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