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1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测绘学   456篇
大气科学   589篇
地球物理   2324篇
地质学   2384篇
海洋学   989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21篇
自然地理   69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51.
通过野外不同水位高程固定样地多次调查,结合方差/均值比率法研究了不同水位高程下洞庭湖湿地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种群分布格局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1)低程区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高程区;低程区土壤颗粒组成与高程区相比有显著差异,低程区土壤为黏砂壤土,高程区为粉砂土;低程区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pH值等与高程区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其硝态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高程区,全磷含量却恰好相反.(2)调查期间,南荻的分布格局随着植物的生长由均匀分布逐渐变为聚集分布,低程区聚集强度更大;(3)南荻的生物量和高度均随时间增长而迅速增加,且低程区的总生物量和增长量均高于高程区;南荻的密度和基径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之后趋于平稳,且低程区均高于高程区.结果分析表明,水位高程差异引起的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影响南荻分布格局和生长动态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适度地调控水位、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可能是控制南荻群落扩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52.
岱海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群  姜加虎 《湖泊科学》1999,11(4):304-310
应用GIS软件ARC/INFO,建立太湖流域海面-地面变化信息系统,并与数据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研究对本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规划,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气候,海面,地面变化和区域环境变迁。采用长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海域21世纪前半期地区性RSL上升幅度预测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面的不断上升和太湖流域地面沉降的加剧,2000年和2050年,太湖流域处于高潮位以  相似文献   
953.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谢平 《湖泊科学》2009,21(5):603-613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MC,一种最常见而重要的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包括:(1)199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MC进入肝细胞后,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这是MC致毒的最重要的分子基础;(2)1996年,在巴西发生了肾透析用水被MC(-LR、-YR和-AR)污染导致52人死亡的严重事件;(3)中国南方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病率被认为与饮水中的MC污染有关;(4)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饮用水中MC-LR含量的临时指导值为1μg/L;(5)从巢湖的专业渔民血液中检测出MCs,并发现长期的低剂量慢性暴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证据确凿,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富营养化越演越烈、有毒蓝藻水华肆虐的今天.  相似文献   
954.
水位变化对河流、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水位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改变将影响湿地植被覆盖度和物种组成,最终产生群落演替.从水位梯度,水位波动和人工控湖、控河工程3方面论述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的影响:由于对水位选择的不同及彼此竞争力的差异,湿地植物种沿水位具有梯度分布现象,同时形态可塑性能对其分布范围产生一定影响;水位波动的频率和淹没持续时间对于植被演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水位波动幅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周期性波动能维持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非周期性波动以洪水、干旱为主,易促进湿地植被向固定的水生或陆生方向演替;人工控湖、控河的影响在机理上并无特殊之处,但保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缓解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机理的量化模型,自然、人为因素驱动下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差别研究,模拟水位波动实验以及人工控湖、控河工程的跟踪观测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55.
白旭  周利  陶冶 《极地研究》2018,30(4):406-410
破冰船破冰过程中整冰的失效模式对于冰载荷的估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力学方法分析了破冰船破冰过程中破冰结构与整冰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影响冰体失效的冰力分量与破冰结构参数的表达关系,进而确认冰摩擦系数以及坡度角与冰体失效模式的关系。依据北极海冰的摩擦系数范围,指出当破冰船破冰结构坡度角小于70°时,冰体发生弯曲破坏,当坡度角处于70°—82°时,冰体同时发生弯曲和挤压失效,当坡度角大于82°时,冰体仅发生挤压失效,同时给出了不同失效模式下冰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56.
A series of studies was conducted on three building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RC shear walls damaged in the 1995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These buildings are located in an area where structural damage centred around. Two of these buildings suffered severe damage, while the third was not structurally damaged. Our studies deal with site inspections, including micro-tremor measurement of buildings, the evaluation of input motions, and the response analyses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alyses of the two severely damaged buildings correspond to their actual damage state. From the response analyses of the one slender building with no structural damage, it was concluded that uplifting is the main reason it did not suffer any structural damage. Through these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effective input motion is fully understoo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7.
气象中使用统计检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嘉佑 《气象》2005,31(7):3-5
针对目前在气象和气候要素变化分析中,对相关系数和合成分析使用统计检验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评论。认为对相关系数等统计检验,不应该称为“信度检验”,其检验水平也不应该称为“95%置信度”,而应该称为“显性检验”,“显性水平为5%”。  相似文献   
958.
辨析洞庭湖历史水位演变态势对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运转以及确保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利用均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评估洞庭湖近60年来水位变化特征、程度及规律,基于洞庭湖鹿角、杨柳潭和南咀水文站1961—2020年逐日水位监测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水位变化趋势性、周期性、突变性进行分析,进而采用IHA-RVA法综合评价洞庭湖突变年前后各站点水位改变度和整体水位改变度。研究结果表明:(1) 1961—2020年,鹿角站和杨柳潭站年均水位呈上升趋势,南咀站年均水位呈下降趋势;3个站点水位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呈现4~5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第一主周期为55~56年;鹿角站水位突变年份为1979、2003年,杨柳潭站水位突变年份为1978、2003年,南咀站水位突变年份为2003年,综合确定2003年为3个站点突变年份。(2)通过分析突变前后3个站点的水位、时间、频率、延时和改变率5组32个水位指标改变度,发现杨柳潭站水位改变度大于鹿角站和南咀站,鹿角、杨柳潭、南咀站的整体水位改变度分别为43%、48%、42%,均属于中度改...  相似文献   
959.
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利用济南市长清区气象数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暴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出长清地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长清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性分布空间性强,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界限,东部高于其它地区。暴雨灾害高综合风险区分布面积较为分散且最小,占全区总面积的14.60%;中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综合风险区的外围,占全区总面积的30.31%;轻、低综合风险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0.72%和34.37%。  相似文献   
960.
In the paper a recently proposed method for damage loc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C-structures from response measurements is tested on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thod investigated requires at least one response measurement along the structures and the ground surface acceleration. Further, the two lowest time-varying eigen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e must be identified. The data considered are sampled from a series of three RC-frame model tests performed at the structural laboratory at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during the autumn of 1996. The frames in the test series were exposed to two or three series of ground motions of increasing magnitude. After each of these runs the damage state of the frame was examined and each storey of the fram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the following six classifications: undamaged, cracked, lightly damaged, damaged, severely damaged or collapse. During each of the ground motion events the storey accele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accelerometers.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last earthquake sequence to the structure the frames were cut into pieces and each of the beams and columns was statically tested and damage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obtained stiffnesses. The damage in the storeys determined by the suggested method was then compared to the damage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visual inspection as well as the static tests. It was found that especially in the cases where the damage is concentrated in a certain area of the structure a very good damage assessment is obtained using the suggested method.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