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西藏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变形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梦婧  金振民 《地质通报》2010,29(12):1795-1803
地幔橄榄岩是罗布莎蛇绿岩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通过显微构造特征可对其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流变学参数,探讨地幔橄榄岩的变形历史。以蛇纹石化程度较低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为研究对象,橄榄石位错特征研究显示,本区橄榄石主要发育了低温常见的直线型自由位错,局部可见位错弓弯、位错环、位错壁等高温位错,反映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变形以低温塑性流变为主,局部经历了高温塑性流变,主导变形机制为位错蠕变。橄榄石自由位错统计结果表明,二辉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自由位错密度为4.422×107/cm2,方辉橄榄岩中的橄榄石为9.137×107/cm2,变形过程中所受差异应力分别为65MPa和93MPa。橄榄石和斜方辉石显微组构测量采用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分析结果表明,橄榄石均发育A型组构,为浅部地幔常见的组构类型,该结果与金刚石、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所指示的形成深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72.
利用Griggs型 5GPa高压仪器 ,在柯石英稳定域围压条件下 ( >3GPa)完成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实验 ,建立了榴辉岩流变状态本构方程 (流动律 ) : ε=Aexp( -Q/RT)σn ,应力指数 (n)为 3 .4 ,活化能 (Q)为 4 80kJ/mol,结构常数 (A)为 10 3.3.实验结果表明 :( 1)作为两相矿物组成的榴辉岩 ,其流变学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相矿物 (石榴石 )和弱相矿物 (绿辉石 )含量比例 ;( 2 )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机制是以位错蠕变为主 ;( 3 )根据实验成果比较榴辉岩和上地幔方辉橄榄岩流变学强度相当 ,两者耦合在大陆深俯冲 10 0km左右深度发生拆沉作用可能性很小 ,与上地幔上隆 (upwelling)作用有关的造山期后伸展作用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更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73.
To determine the locked and slip parts on a fault,we simulated the movement pattern of the fault with a combined model consisting of a negative dislocation in the locked area superimposed on a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wo sides of the fault.In this way,we determined the locked parts of faults by inversion with multiple epochs of geodetic data.In this paper,we have determined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four main faults in western Yunnan by inversion with two epochs of geodetic surveys and some crossing-fault observations.From the inversion result,we have identified the areas around Dali and Xiangyun to be the locked area,which is regarded as a sign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  相似文献   
74.
1303年洪洞8级地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霍山断裂滑动速率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错距的资料,将霍山断裂面取作位错面,使用粘弹介质中位错模型的有限单元公式 ̄[1],计算震前断层蠕滑动和震时断层错动对应的临汾盆地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分布,由此得出:(1)1303年洪洞地震前,在临汾盆地以霍山断裂中段和南段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正值最高,为积累过程,而震时(含震后),年速率负值最高,为释放过程;(2)1303年洪洞地震加速了1695年临汾地震应力和应变能积累;(3)用有限单元分析方法中的劈节点技术离散位错面,可以符合位错概念  相似文献   
75.
Characteristicsoftectonicdeformationfieldaboutstrike-slipearthquake-generatingstructureintheChinesemainland环文林,张晓东,宋昭仪Wen-Lin...  相似文献   
76.
滇西北地区断层破碎带宽度与断层错距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非粘土断层泥带宽度与断层错距在断层(带)发育中期线性相关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对滇西北地区断层破碎带宽度(W)与断层错距(D)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从断层破碎带几何特征反演断层背景位移的新方法。通过对该区中等发育程度的33条断层48组样本的统计,得到相关性较好的D=18.5W的经验关系式,同时还就这一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应用D—W关系,确定了直线型的剑川断裂中北段的背景位移分布,并提出断层的背景位移分布可作为断层分段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7.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numerical techniques in computing 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s, a forward problem of dislocation theory is first solved by both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techniques. Convergency of the numerical solution and a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a well-known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presented for a particular problem. The results are then used when the numerical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the same problem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on the dislocation source. The latter results may be applied in an inverse dislocation problem. Numerical techniques are in particular expected to be flexible enough to (1) include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2) apply geodetic observations a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3) model lateral, in addition to radial, material heterogeneities. A model with lateral variation of elastic parameters is considered in the last problem. Acknowledgments.The authors are most grateful to Y. Okad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Japan, for providing the Fortran code of his analytical solution.  相似文献   
78.
79.
民乐-山丹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青藏块体北缘地区2001~2003年GPS水平运动资料和1988—2003年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及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一时变曲线,研究了与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Ms5.8地震孕育有关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在昆仑山Ms8.1大震引起的大区域形变调整-短期松弛-开始恢复的背景下,民乐-山丹地震震源位于可能反映应变能积累加速的块体边界压性锁定段之间的剪应力强度增强段北侧;距震中最近的石灰窑口跨断层短水准流动场地在震前3个月呈现显著应变强度比异常,而震前10余天至数月内整个监测区异常个数、震前3个月相对近源区异常集中与局部增强均是对这两次地震的某种预示。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