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2篇
  免费   3111篇
  国内免费   1100篇
测绘学   476篇
大气科学   784篇
地球物理   11595篇
地质学   2876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1077篇
自然地理   9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525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522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567篇
  2014年   763篇
  2013年   783篇
  2012年   734篇
  2011年   828篇
  2010年   761篇
  2009年   1007篇
  2008年   769篇
  2007年   856篇
  2006年   846篇
  2005年   822篇
  2004年   710篇
  2003年   708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511篇
  2000年   492篇
  1999年   423篇
  1998年   407篇
  1997年   368篇
  1996年   383篇
  1995年   339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of an Upper Eocene reef and associated basinal sediments from the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fill of the south‐eastern Pyrenean foreland basin near Igualada (NE Spain)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ubsurface hydrology during the restriction of a marine basin. The reef deposits are located on delta‐lobe sandstones and prodelta marls, which are overlain by hypersaline carbonates and Upper Eocene evaporites. Authigenic celestite (SrSO4)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observed diagenetic sequences. Celestite is a significant palaeohydrological indicator because its low solubility constrains transportation of Sr2+ and SO42? in the same diagenetic fluid. Stable isotopic analyses of carbonates in the reef indicate that meteoric recharge was responsible for aragonite stabilization and calcite cementation. Sulphur and 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celestite demonstrates that it formed from residual sulphate after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but also requires that there was a prior episode of sulphate recycling. Meteoric water reaching the reef and basinal areas was most probably charged with SO42?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younger Upper Eocene marine evaporites. This sulphate, combined with organic matter present in the sediments, fuelled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in the meteoric palaeoaquifer. Strontium for celestite precipitation was partly derived in situ from dissolution of aragonite corals in the reef and basinal counterparts. However, 87Sr/86Sr data also suggest that Sr2+ was partly derived from dissolution of overlying evaporites. Mixing of these two fluids promoted celestite formation. The carbonate stable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was enriched in 18O compared with that responsible for stabilization of other reefs along the basin margin. Furthermore, meteoric recharge at Igualada post‐dated evaporite deposition in the basin, whereas other parts of the same reef complex were stabilized before evaporite formation. This discrepancy resulted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tinental siliciclastic units that acted as groundwater conduits.  相似文献   
142.
研究了发生在海西断裂天祝拉分盆地1996年6月1日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位于天祝-古浪地区的数字式微震监测台网纪录的余震的精确定位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表明这次地震是天祝拉分盆地中垂直于主断裂的近南北向断裂所形成,根据破裂模型和海原西断裂的应力积累状况,讨论了海原西断裂近期的大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3.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现今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吕弋培  廖华  苏琴  王兰 《中国地震》2002,18(1):28-37
依据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上所有跨断层测量资料,分析了各场地所处断裂的近期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北段形变活动逐渐减弱,南段逐渐加强,各条断裂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变形特征;菱形块体的现今水平形变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垂直形变速度较低,且呈上盘抬升与下降交替出现的运动特征,部分场地的形变异常变化与其邻近的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4.
四川省房屋建筑易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房屋建筑易损性特征是防震减灾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多年工作的系统总结,得出四川省不同地区的房屋建筑易损性矩阵,全省房屋建筑抗震性能总体水平不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实力的提高,适当提高全省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可大大减轻特别是中强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5.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6.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147.
历史地震资料与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障诊断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动态系统的外部特征来判断系统内部是否发生故障及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时间和大小。由于故障诊断技术在监测及诊断故障的思路上和地震预报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把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报是可行的。由于该模型与其他数学模型一样,需要有较多的学习过程,所以历史地震资料在该模型中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鲁棒性故障诊断模型在抑制各子模型的个性,凸现其共性方面有其特有的性质,所以把它作为一种综合模型,能抑制各子模型的个性,突出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共性,从而提高预测的精确性。本文根据一个实例,说明了这种综合性模型的可行性。在文章的最后,由信息量的分析,说明了模型的鲁棒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8.
分析了“十五”期间社会,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联系工作实际进行了全面论述和分析,并对推进防震减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9.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15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2,(4):7-13
对昆仑口西8.1级地震发生前后四川地区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测值曲线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现存在有明显的孕震效应和震时效应,异常效应的幅度很大,容易鉴别,这对人类认识特大地震的影响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