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7篇
  免费   3462篇
  国内免费   1199篇
测绘学   499篇
大气科学   837篇
地球物理   12425篇
地质学   3384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218篇
自然地理   51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492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509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636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805篇
  2011年   874篇
  2010年   758篇
  2009年   988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892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849篇
  2004年   787篇
  2003年   754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580篇
  2000年   560篇
  1999年   494篇
  1998年   500篇
  1997年   444篇
  1996年   487篇
  1995年   402篇
  1994年   361篇
  1993年   306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81.
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盆地内主要有3条隐伏的活动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带、蒲江-新津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它们在第四纪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笔者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盆地中的隐伏断裂没有产生新的活动性,目前成都盆地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2.
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  相似文献   
83.
高地震区公路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理论,对高地震区一实际重大工程的公路隧道洞口段结构进行了抗震计算,得到了衬砌结构各控制点的位移、加速度及内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地震波条件下,衬砌墙脚、拱腰为抗震薄弱位置;结构的加速度波形与输入波形相似;这些结果为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84.
联合多种测高资料和Geosat/GM波形重构数据,基于EIGEN_CG01C重力场模型,采用沿轨迹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确定了中国海及其邻域1.5′×1.5′重力异常。将计算结果与最新船测资料进行了比较,标准差为3.37×10-5m.s-2。  相似文献   
85.
贵州梵净山地区震旦系微量元素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详细研究梵净山地区震旦系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笔者对该处永义剖面自下而上进行系统采样.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处剖面稀土元素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铈总体上表现为亏损,垂向上逐渐变小,铕异常发生3次波动,表明该处震旦系沉积时总体上为氧化环境,局部沉积环境发生变化.而且陡山沱组底部"碳酸盐帽"稀土元素标准化分配模式不同于冷泉碳酸盐岩分配模式,表明两者处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成因上无关.V/Cr、Ni/Co、U/Th及V/V Ni等微量元素比值均表明震旦系沉积时为总体上氧化环境,但垂向上仍有沉积环境及水体分层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7.
In 2003–2004, long-term seismic noise observations were launched on Shikotan Island (Lesser Kuril Range) based on the “Shikotan” dormant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on the registration area are repor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quipment and i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is given. The precursors to the strongest local earthquakesthat occurred in the Shikotan Island region in January 2005–March 2007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88.
震灾保险研究融会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联系震灾保险的社会属性,分析并指出这一险种的非强制性质;保护应用的权益与责任;对社会不规范投保行为的制约;正确理解“与国际惯例接轨”、地震系统的协作模式、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等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启示人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从而加快我国该项研究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89.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贵宣  张肇诚 《地震》1996,16(4):391-395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90.
TheEpi┐continentalarcofSoutheastChinaandrelevantearthquakesJIA-WEIXU(徐嘉炜)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Hefei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