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唐克丽 《第四纪研究》2000,20(6):504-513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 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 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8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小尺度分异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存在的生物结皮,对地貌部位有极强的选择性分布,其实质是生物对环境条件综合适应的一种生态表现。2002年3~11月在个体沙丘表面初步开展了生物结皮类型小尺度环境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依次分布于垄间、沙垄两坡中部和坡上部,从垄间往垄顶,生物结皮盖度逐渐减小,厚度变薄,抗压性减弱。苔藓结皮分布区的物质组成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5%以上,短命植物广泛发育,基质稳定;坡中部的地衣结皮分布区以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4%左右,短命植物亦有广泛分布,地表受风沙活动影响较小;沙垄上部和顶部的藻类结皮分布区,是沙垄表面活动性最强和土壤水分最差的区域,物质组成以中沙为主,高等植物中白梭梭为优势种,可见藻结皮是三类结皮中最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物结皮类型。  相似文献   
83.
北京强沙尘暴史和周围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26  
陈广庭 《中国沙漠》2002,22(3):210-213
北京地区自公元440年开始就有强沙尘暴的记录,经过北魏、辽金和明清时期等几个强沙尘暴频发期。北京强沙尘暴多数出现在干旱时期,也有例外。强沙尘暴出现的时间与周围土地的开垦和周围森林植被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以来,注重环境的治理,风尘天气减少,特别是强沙尘暴几近消亡。  相似文献   
84.
塔里木盆地南缘水资源开发与绿洲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高前兆 《中国沙漠》2004,24(3):286-293
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揭示在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 特别是近50a来, 对沙漠南缘的生态脆弱带的绿洲产生明显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战略考虑, 调整水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 实施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相应的保护和并重发展, 逐步恢复天然绿洲的水分生态平衡。这样, 才能遏制住强劲的区域土地退化态势, 抵御沙漠化灾害, 并走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5.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地理科学》2003,23(5):597-603
阐述了中国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提出了农业生产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概念,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从数字地球的角度讨论了应用数字化方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模拟系统与GIS耦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集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模型化及可视化。借助于用户界面可对有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索、咨询。通过变量调控、优化决策,可以达到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24,自引:7,他引:117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相似文献   
87.
赵金龙  赵慧 《测绘通报》2021,(10):9-14,27
科学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机制,对推动黄河流域及黄河所经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采用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宁夏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UNLI),并利用MOD09A1、MOD11A2提出了一种面向大区域尺度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探讨分析了2000—2012年宁夏5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过程。结果表明:①基于DMSP-OLS数据建立的宁夏城市夜间灯光指数与人均GDP,以及第一、二、三产业GDP相关性显著(p<0.001),能够较好地反映宁夏城市化水平。②基于MOD09A1、MOD11A2建立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③宁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整体处于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型阶段。研究结果对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各市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2006年陕西关中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宝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优,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和渭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并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资源性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是该区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9.
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下水为主线,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以秃尾河流域为例,紧紧围绕地下水这条主线,在建立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模糊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河流源头和河谷阶地区及沙漠区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这些研究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表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与流域生态环境实际更为吻合,规律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90.
高云峰  徐友宁  祝雅轩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44-2153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举措,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为了厘清近20年来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热点、阶段性研究前沿、目前的研究进展,以及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20年间,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杂志形式发表,且发文量随着年份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通过VOSviewer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土地复垦"、"生态补偿与保证金"、"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治理"、"绿色矿山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特有的时区图谱分析及突现关键词统计功能,发现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多技术融合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地质灾害治理,矿区水土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应用集成示范,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绿色矿山、矿山公园建设将是未来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