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01.
CaCO3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ine sediments and one of the major deep-carbon carriers at subduction zones. Some subducted CaCO3 can be dissolved in subduction fluids and recycled back to the surface via arc volcanoes degas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still remain large amounts of CaCO3 and its reaction products, which could be further transported into Earth’s deep interior. These internal processes link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with the deep...  相似文献   
202.
土壤重金属元素可提取态是衡量其生物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但其含量随着土壤酸碱性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提取土壤重金属元素可提取态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提取剂与提取方法的选择。中国有关土壤重金属元素可提取态的标准分析方法或技术规范涉及的提取剂多达7种(pH=5.8盐酸溶液、0.1mol/L盐酸溶液、0.43±0.02mol/L硝酸溶液、0.11mol/L乙酸溶液、1mol/L硝酸铵溶液、0.005mol/L DTPA浸提剂、0.01mol/L氯化钙溶液),不同学者对不同提取剂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对于通用提取剂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选择代表性农耕土壤样品,采用以上7种提取剂提取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镉镍铜锌铬铅砷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镉铬铜铅锌镍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砷和汞含量,对比了7种提取剂对各重金属元素的提取率,并研究了土壤酸碱性质对重金属元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稀酸溶液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提取率较高,且与土壤的酸碱性无关;(2) 1mol/L硝酸铵溶液虽然对镉的提取能力表征了镉在酸性土壤中的活性远大于碱性土壤的特点,但其对碱性土壤中铅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203.
基于微生物或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EICP)的土体固化技术是近年来岩土和地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系统回顾基于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土体固化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MICP/EICP固化机制、土体孔隙结构、菌液和脲酶性质、胶凝液性质和固化方式等方面对碳酸钙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孔隙越小,越不利于微生物或脲酶入渗,固化均匀性越差;土颗粒接触点越多,可为碳酸钙提供的沉积点位越多,碳酸钙与土颗粒间的黏结和桥接作用越强,固化效果越好;一定菌液或脲酶浓度或脲酶活性范围内,碳酸钙的生成速率和生成总量随浓度及活性的增大而增大,但过高的浓度或活性易导致碳酸钙生成速率过快,从而在土体注入端发生堵塞;低浓度胶凝液得到的碳酸钙晶体更小,在土体中的分布更均匀;采用合适的注浆饱和度可提高具有黏结作用的碳酸钙的占比;采用多层交替注入或单相低pH值注入可提高碳酸钙在试样中分布的均匀性。基于碳酸钙沉淀特性的影响因素,提高固化土体的均匀性,验证其耐久性,室内试验结果在现场尺度的适应性和改进方案应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4.
以磷石膏为原料制备硫酸钙晶须,从固液比、溶剂浓度、溶解温度以及降温速率对晶须影响的4个方面研究了晶须的结晶行为。对磷石膏和晶须进行了分析测试;利用显微观察及图像分析,讨论了实验条件对晶须长度、长径比和晶须形貌的影响;结合结晶学原理讨论了晶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固液比的增大,晶须长度和长径比先降后升;随溶剂浓度的增大,晶须的长度和长径比上升;随溶解温度的增大和降温速率的增加,晶须的长度和长径比下降。所制备的晶须平均长度为200~400μm,平均长径比为25~30。晶须长度和长径比的变化能够反映晶须形貌的变化。晶须的结晶分为晶核的形成和晶须的生长两个阶段,实验条件通过影响晶核形成的速率、过饱和度以及磷石膏的溶解量对晶须的结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5.
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钙元素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区石灰土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碳酸盐岩类经溶蚀风化后的产物,岩溶区石灰土具有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特点,但是岩溶区石灰土中钙的形态特征尚不清楚。为研究岩溶区土壤钙的形态随季节变化特征,在丫吉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采集土壤样品,采用BCR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土壤中钙的形态特征及其随季节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研究区土壤总钙平均含量为5.25±0.68 g kg-1,各形态钙所占总钙的比例大小顺序为酸溶态>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并且除可氧化态钙之外,其余钙形态与土壤总钙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2)从季节上看,基本均表现为随着四季的更替,逐渐降低,但除残渣态钙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外,总钙和其余钙形态在季节上的差异不显著;(3)从地貌上来看,总钙和各形态钙含量均表现为坡地最大,并且坡地与其它地貌部位的差异性显著(P<0.05),而平原、垭口和洼地的各形态钙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6.
石珊瑚骨骼对重建古海洋古气候环境,评估珊瑚礁对未来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的响应和反馈,辨识现存造礁石珊瑚种属及其演化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更好地认知造礁石珊瑚骨骼特征,在三亚海域采集了常见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通过扫描电镜(结合EDS能谱仪)、红外分光显微镜分析其碳酸钙骨骼结构和成分的特征,结果表明鹿角杯形珊瑚骨骼主要成分为文石,少数骨骼样品的空腔中发育有极少量方解石矿物。虽然鹿角杯形珊瑚骨骼宏观架构和中观架构在群体间和单体间存在诸多差异,但不同形态的骨骼样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发育模式和基础结构单元。同时,发现鹿角杯形珊瑚骨骼内部空腔存在有次生文石沉积发育现象,同时常伴生着水镁石矿物的发育,而且这与骨骼中的钻孔穴居动物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207.
208.
姜巍 《吉林地质》2013,(4):140-142
以磐石膨润土原矿为原料,用挤压钠化法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型,本次实验钠化剂分别采用Na2CO3、NaCl,结果表明:以Na2CO3的用量为3%,土含水量30%-35%,挤压一次,陈化时间在3-7天进行钠化改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9.
冯健  吴彬  王斐  彭淇  陈斌  李晓 《海洋与湖沼》2014,45(5):1051-1057
本实验研究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大豆粕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的养殖效果。实验设计了共7组实验组日粮,其中实验组1日粮主要蛋白原料为鱼粉;其它6个实验组日粮以大豆粕为主要蛋白原料,植酸酶添加量为日粮的0.1%(酶活性为2000U/g),日粮中分别添加2.5%、2.0%、1.5%、1.0%、0.5%和0%的磷酸二氢钙。每组日粮设计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1.9±0.1)g],随机饲养于室内水泥池网箱中,实验期为60d。实验结果表明,7个实验组鱼存活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粉日粮组鱼的生长效果与饲料效益、全鱼、鳞片、骨钙、磷含量和粪便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大豆粕组鱼(P0.05);实验组2、3、4鱼的特定生长率、脏体指数、肠脂指数、肥满度、鱼体近似值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2、3、4鱼的全鱼、鳞片和鱼骨钙、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实验组5、6、7鱼(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大豆粕为主植物蛋白原料的吉富罗非鱼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够增加日粮中的有效磷,减少日粮中40%左右的磷酸二氢钙添加。  相似文献   
210.
The weathering of phosphorus-bearing mineral powder(PBMP) and calcium phosphate(CP) by Aspergillus niger was compared,and the mechanism involved was analyz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BMP.The concentration of water-soluble phosphorus(WSP),Mg2+,and Ca2+at different culture times,microstructures of particles,and mineral compositions was examin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meter(UV),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X-ray diffraction(XR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WSP,Mg2+,and Ca2+were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A.niger and the different mineral compositions.Compared with CP,PBMP was weathered harder by fungi.Traces of the weathered mineral were found through SEM.CP not only showed traces of erosion damage but also appeared as a rhombohedron-like substance.The XRD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weathering minerals can form water calcium oxalate.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PBMP and CP weathering by A.niger was the collaborative result of mycelium biomechanical effects and the acid-soluble role of acidic metabolites.The phosphorus dissolution rate of PBMP after 20 d was 46.83%,whereas that of CP after 12 d was 91.01%.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ignificant to the effective use of waste PBMP an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low-grade phosphate rock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