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412篇
地质学   1590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0 毫秒
971.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及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其主要结果为:1、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由四个地震活动区段组成,该带活动的主体区段是那城─—渤海─—海城.2、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形成邦城─—海城区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3、郯庐断裂带中北段(邦城─—海城)M≥6.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迁移规律.4、郯庐断裂带近代小震活动表现出南段随机性,中段呈线性,北段具有密集区带性等特点。5、郯庐断裂带震源深度表现出南、北段浅,中段深,且散度大的特点。6、郯庐断裂带Q值分布表明,沂沭带介质强度的完整性较差。  相似文献   
972.
岩石分形断裂的统计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岩石分形断裂的统计理论.认为岩石断裂是岩石内部微裂缝成核、形成和传播的非平衡过程,导出了描述这个过程的微分方程.运用位错塞积成核机理,得到了岩石发生分形断裂的微裂缝大小的统计分布函数和平均长大速率.从理论上得出了岩石非弹性体积应变与微裂缝数目成正比,从而解释了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另外发现岩石的分维是决定岩石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分维值愈小,岩石愈脆.但岩石的分维值与岩石强度无明显关系.最后,从微裂缝大小的统计分布函数出发,导出了b值与岩石分维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3.
Th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of a rock slope is a key variable influencing both bedrock fracturing and slope stability. However, significant unknowns remain relating to the effect of air and water fracture flow, which can rapidly transmit temperature changes to appreciable depths. In this work, we analyze a unique set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rom an alpine rock slope at ~2400 m a.s.l. in southern Switzerland. The monitored area encompasses part of an active slope instability above the village of Randa (VS) and is traversed by a network of open crack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traced to >80 m depth. We first describe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borehole profiles, highlighting deep steady temperatures and different transient effects, and then use these data to approximate the conductive temperature field at the site. In a second step,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air and water circulation in deep open fractures on the subsurface thermal field. On multiple visits to the study site in winter, we consistently noted the presence of warm air vents in the snowpack following the trace of deep tension cracks.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venting air changed temperature gradually from ~3 to 2 °C between December and May,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ock temperature at around 50 m depth. Comparison with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suggests that winter conditions favor buoyancy‐driven convective air flow in these fractures, which acts to cool the deep subsurface as the rock gives up heat to incoming air.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is process on the local thermal field is revealed by a disturbed temperature profile in one borehole and transient signals observed at depths well below the thermal active layer. Seasonal water infiltration during snowmelt appears to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monitored area.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4.
All known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dendroids and hydroids of Tasmania are reviewed. Protohalecium hallianum Chapman & Thomas is revised at both generic and specific levels. Archaeocryptolaria recta var. flexilis Chapman & Thomas is revised to Protohalecium flexilis. Archaeolafoea serialis (Chapman & Thomas) (Hydroidea) is transferred to Mastigograptus (Dendroidea). The following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new: Acanthograptus antiquus (Cambrian), A. banksi, Desmograptus thomasi (Ordovician).  相似文献   
975.
于长春 《吉林地质》2013,(4):16-17,26
展布于黑龙江省敦密断裂带,具有分支性、分带性、线型展布特征,断裂带具有二个分支,为大和镇断裂带和七虎林断裂带,大和镇断裂带是敦密断裂带北延主要分支,七虎林断裂带是次要分支(叉),二者控制的新生代含煤盆地具有良好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976.
海冰的断裂韧度是近海结构冰荷载分析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海冰断裂、重叠和堆积等动力行为的主要力学特性。2011—2012年冬季现场采集了渤海莱州湾的海冰试样,在室内低温环境下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得了不同温度、盐度和加载速率下的海冰断裂韧度KIC。结果表明,卤水体积(温度和盐度)和加载速率对KIC的影响比较显著。随温度和加载速率的降低,KIC值均会增大,且与卤水体积的平方根呈负指数关系。为极限破坏状态下海冰的断裂过程和冰荷载分析的参数选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7.
通过岩心观察、显微鉴定、扫描分析和成像测井等对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系统分类并分析其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大类,进一步可细分出4种原生孔隙、5种次生孔隙和4种裂缝。其中,次生孔隙和裂缝对火山岩储集性能的改善具关键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溶孔组合、原生气孔-构造缝-溶蚀缝-溶蚀孔组合和晶间孔-原生孔-构造缝-溶蚀孔组合等3种类型;孔缝组合整体表现为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结构复杂、分布不均、连通性差、裂缝改善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978.
论述压裂过程中诱发微地震的激发机理,分析人造裂缝与地应力关系并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实时定位理论系统对深凹区BYHF1井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并通过射孔炮对其校正。在对实时监测定位理论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及有效微震事件识别的基础上,利用纵波和横波信息分析计算得到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压裂井区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监测结果是裂缝发育方向基本上为NE34°,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79.
980.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 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 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 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 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 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 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 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 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 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 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 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 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 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 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