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8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586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86篇
地质学   1917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岳锋  程礼军  焦伟伟  王飞 《地质科学》2016,(4):1090-1100
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储集和渗流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页岩构造裂缝研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露头、岩心裂缝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渝东南下古生界页岩构造裂缝类型、形成机理及分布控制因素。基于裂缝特征及力学成因,将剪切裂缝分为高角度剪切裂缝、倾斜滑脱裂缝和水平滑脱裂缝。倾斜滑脱裂缝是在上覆岩层重力和水平构造应力共同作用下沿应力集中的软弱面发生剪切滑动形成,水平滑脱裂缝是在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条件下主要沿页理面方向的剪切或层间滑动形成;页理发育程度及岩层曲率是控制水平滑脱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岩石矿物组成、构造作用及岩层厚度是控制其它类型构造裂缝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页岩岩石力学层的划分需要根据裂缝特征、岩性变化特征、岩石力学参数及沉积界面等综合确定,岩层厚度与层间构造裂缝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2.
该文回顾了环境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不同时期在轨运行的近百台 (套) 仪器中选择了12种作为代表,结合仪器功能性能技术指标和应用需求梳理分析了其历史发展脉络和主流业务发展趋势,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发展方向。5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20年, 美国第1代探索性仪器,开创了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的先河;初步应用20年, 基本形成初步应用格局,欧洲、中国等开始发展自己的环境气象卫星光学成像遥感仪器;稳定应用和进步发展10多年。新一代极轨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其典型特征是光谱波段20个以上,谱段带宽窄,光谱范围全面覆盖0.4~15 μm,辐射测量精度高,空间分辨率为200~1000 m,其改进型仪器代表了未来极轨气象卫星主流业务发展趋势。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未来主流业务发展方向的典型特点是光谱波段15个以上,谱段带宽较窄,光谱范围全面覆盖0.4 ~15 μm,辐射测量精度高,空间分辨率为500~2000 m,圆盘图成像速度可达到分钟级,区域扫描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23.
龚珍  董恒  胡友健 《测绘科学》2016,41(4):93-96
针对传统的地面观测方式很难全面掌握城市地面热岛的空间分布情况的问题,该文将HJ-1B卫星热红外图像代表的亮温图和采用HJ-1B卫星反演的温度图像正规化,利用量化等级体系对同一地区的亮温分布图和温度分布图进行划分,提出并采用间隙度指数对不同影像的高温区进行空间分布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热红外影像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比基于热红外影像反演的温度图的热岛空间分布更为集中,为研究不同影像之间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4.
闹阳坪锌萤石矿床位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褶皱带平利隆起东侧,为该区首次发现的受构造裂隙控制的气水–热液型锌萤石矿床。本文从矿区断裂入手,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断裂特征、矿体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该区断裂的演化序列及其对成矿的控制机制与规律。认为NW-SE向断裂组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断裂变形发育演化序列为晚印支–早燕山期形成近EW向断裂F1,早燕山期形成NW-SE向断裂F7和NE-SW向断裂F4,随后的右行走滑作用叠加有张扭性应力,形成有利于成矿热液运移充填成矿的张扭性右行走滑断裂。并明确了成矿期应变椭球体,恢复了成矿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340°~350°)。在此基础上,预测平面上闹阳坪矿区F7与F8断裂之间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地段,剖面上K3萤石矿体下伏北东方向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125.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是钦杭成矿带江西段核部新发现的一处隐伏矿床,成矿定位于信江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缘大断裂;铅锌矿体赋存在EW向硅化破碎带中,矿石为块状热液硅质岩-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萤石组合,容矿热液硅质岩从地表到深部表现为无矿化→铅锌矿化→铅锌铜矿化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EW向容矿破碎带卷入上白垩系紫红色砂岩,推断铅锌(铜)矿化属喜山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6.
石块地金矿位于党河南山金成矿带上,是由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本区圈定了As-3综合异常,并进一步利用1∶1万土壤测量进行解剖,发现了石块地金异常区,经过后期工程揭露,发现了有价值的金矿体7条。综合研究表明,勘查区金矿体赋存岩性均为花岗斑岩,并严格受NW—S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主矿体的延伸方向与土壤测量圈定的Au异常长轴展布方向一致,充分证明了在该区运用化探手段找矿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7.
为检测堤坝中裂隙、洞穴及渗漏层等隐患的存在,利用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数字模型和物理模型建立的裂隙隐患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室内建立的物理模型在立体图和分层切片图中裂隙的形态有些变化,但其分布范围、位置与相对各自模型中实际的比例尺寸相差不大,说明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实际工程进行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8.
油气储层中构造裂缝发育与有限应变状态关系密切,为了探索有限应变分析与构造裂缝预测的新技术方法,此次研究设计完成了一组单侧挤压收敛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引入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实验模型在垂向上为含粘性层的多层结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箱状褶皱。通过PIV技术可以获取实验模型变形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位移场数据,计算出各阶段的增量应变,实现从初始状态到褶皱形成之后整个变形过程的有限应变分析,探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化裂缝预测。挤压变形过程初期,应变分布范围很广,有限应变较弱(约4%~8%),在挤压方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压应变,在垂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张应变,这种现象是褶皱和断层产生前平行层缩短和层增厚的纯剪变形结果,也是区域型张裂缝和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褶皱和断层即将发育之时至发育之后,应变局限在断层发育的剪切带及附近区域,有限应变表现为较强(达20%)的剪切应变和剪切张应变,是断层面附近简单剪切变形作用的结果,也是局部型剪裂缝和张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9.
Seeing the ocean through the eyes of seabirds could help meet the challenges of managing common-pool marine resources both in protected and unprotected areas. First, seabirds are top-predators, exposed to all threats affecting the oceans, and this makes them ideal sentinel organisms for monitoring changes within marine ecosystems. Second, seabirds cross both ecological and 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following their movements should help making interdependencies within and between marine ecosystems more visible. Third, seabirds are conspicuous and often charismatic animals, which interact differently with different groups of stakeholders and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acknowledge and discuss each other's values and interest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se research avenues using a seabirds’ view, for tackling marin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and we give operational examples of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our work in the English Channel.  相似文献   
130.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ield- and laboratory-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vertically persistent fractures that are part of oblique-slip normal fault zones and crosscut the Cretaceous platform and overlaying ramp carbonates outcropping at Maiella Mountain (central Italy). The achieved results show that: (i) fault damage zones are wider and more densely fractured in the platform carbonates than in the ramp ones; (ii) joints and sheared joints composing the fault damage zones are taller, better connected and less spaced within the former rocks than in the ramp carbonates. The aforementione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re interpret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latform and ramp carbonates during failure. At Maiella Mountain, platform carbonates are, indeed, made up of overall stiffer (higher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values) and less porous rocks, due to more abundant intergranular void-filling cement and presence of matrix.In terms of hydrocarbon flow and recovery, geometric and dimensional attributes of fractures suggest that the well-connected network of closely spaced fractures cutting across the platform carbonates may form efficient pathways for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hydrocarbon flow. In contrast, the relatively poorly connected and low-density fracture network affecting the ramp carbonates is likely less efficient in providing fairways for flowing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