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1075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1546篇
地球物理   696篇
地质学   1305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65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利用NCEP/NCAR500hPa高空再分析资料插补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个海拔在3000m以上台站500hPa完整可靠的月平均温度序列。基于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和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关系,设计了这50个台站地面月平均温度序列的回归方案,用回归估计值将近50a各台站的现有月平均气温记录进行补齐、延长,得到重建的高原台站完整连续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并对回归效果进行独立样本实验。重建的青藏高原地面气温资料能够真实地反应高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2.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是指从煤基质孔隙表面上解吸的煤层气运移到割理系统的主要过程。发生扩散的前提条件是气体浓度差的出现,衡量扩散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是扩散系数。前者为由解吸速度、解吸气量和煤层气产量、井孔压力降等因素控制的动态参数,而后者为主要受扩散物质性质、扩散介质特征、扩散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孔隙结构形态等因素影响的静态参数。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量与煤层气浓度差和扩散系数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3.
提出了一种由平面三角网格自动生成三维空间四面体单元网格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含水层平面分成三角形单元网格,将每个三角形沿垂直方向对应一个三棱柱,作为最初的三棱柱;依次将每个三棱柱按照潜水面位置和分层信息划分成不同数目的四面体,从而生成三维空间四面体单元网格。剖分结果表明,此方法综合考虑了潜水面的位置和各含水层顶底板的起伏情况,能够简洁地生成层面起伏的空间四面体网格,特别适用于刻画潜水面波动、含水层顶底板起伏和存在透镜体或岩性缺失等含水层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自动地剖分并生成单元信息,为三维计算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4.
非饱和土中镉离子传输模型参数反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自行设计的的真空实验装置,采用一维实验室土柱实验方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了15组实验,并基于实验所得的穿透曲线,使用梯度正则化方法反演得到了镉离子在8种葡萄牙土样和1种比利时土样中相应的传输模型参数。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了梯度正则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而证明所得结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5.
水流冲击管道内滞留气团的刚性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学分析证明,在不计局部水头损失时,目前常用的几种简化刚性数学模型的最大气压计算结果相等,并与管道内初始充水段长度无关。但算例表明,对于初始充水段较短或滞留气团体积很小情况,这些简化模型的计算误差将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甚至导出错误结论。笔者导出的完整刚性数学模型,弥补了简化模型的不足,同时指出了刚性模型的理论缺陷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6.
广东省是我国温泉出露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温泉附近建立温泉宾馆,是利用温泉资源大力发展本地旅游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新型NR 667A连续测氡仪测量了广东省4处温泉宾馆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以及室内温泉水氡浓度。温泉水氡浓度变化范围为53 4~292 5Bq L,室外氡浓度范围是17~48Bq m3,而客房内平均氡浓度水平比没有用温泉水时高出10 9%~813%,浴室内氡浓度比没有用温泉水洗浴时高出13 8%~516%。在宾馆室内使用温泉水有较高的氡转换系数。某些宾馆室内氡浓度超标,可能对宾馆工作人员造成潜在健康危害,应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或技术手段降低其暴露时间或程度。  相似文献   
117.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of methane hydrate, occurring in the deep marine subsurface, as a resourc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o understand the methane hydrate system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to delineate the methane hydrate reservoir properties. We have applied the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VO) analysis to the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Nankai Trough, offshore Japan,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gas just below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assuming that gas will show a so-called Class-3 AVO response. Knowledge of the amount and occurrence of gas in the sediment below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is one of the keys to understand the methane hydrate system.
We have utilize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VO methodology to delineate how gas is located below the BSR,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reflection event from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and the underlying gas-bearing zone. In the region of MITI Nankai Trough Well PSW-3, we observe two BSRs separated by 25 ms. After AVO modeling using well data, we applied AVO attribute analysis and attribute crossplot analysis to the seismic data. Finally we applied an offset-amplitude analysis to CMP gather data at specific locations to confirm the results of AVO attribute analysis. The AVO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very little gas located in the underlying sediment below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fact that we could not obtain any clear evidence of gas occurrence just below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in the Nankai Trough well drilling.  相似文献   
118.
沙尘暴的发生受大气环流、地表状况、降雨的影响,还受到局部地区地形的影响。一次规模较大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可以从蒙古国和我国西部沙源地输送到我国东部、韩国、日本乃至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中日亚洲沙尘暴ADEC项目对亚洲沙尘暴的起沙、传输和降落的运行机制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亚洲沙尘暴的数值模拟系统。本文以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为例,利用遥感技术,综合DEM地形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分析西风引导气流和地形对沙尘运移路径影响,将MODIs影像数据和DEM地形数据以及地面观测站点实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在运移过程中的运移路径明显地受到西风引导气流、沙尘粒子自然沉降规律以及局部地形的影响,要预防(减少)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仅仅作好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加强北京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官厅水库库区及库区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9.
沙尘天气等对西安市空气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通过对西安市1981—2000年TSP、SO2和NOx年平均浓度资料,1998—2000年周报和日报环境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沙尘天气等几种气象条件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污染物(TSP和PM10)是西安市的首要污染物,其次是SO2。1981—2000年期间,TSP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5%,SO2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7%,NOx年平均浓度总体上变化不大;这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的年变化都呈单周期型,冬季1月份最高,夏季最低(TSP是7月份最低,SO2和NOx是8月份最低)。(2)2001年春季3~4月份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使西安市空气污染日出现全年的第二个多发期(23d·月-1),这有别于正常年份仅在冬季1月份出现一个浓度峰值的特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会使西安市PM10浓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高3倍左右,造成严重的颗粒物污染。(3)西安市冬半年出现轻度污染以上级别的几率明显大于夏半年。影响西安市的地面天气系统可归纳为12类,当受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其污染状况会有较大差异。(4)西安市一年四季都有逆温存在,100m平均逆温强度为0.90℃;全年以低层逆温出现日数最多,但冬季贴地逆温出现日数最多,厚度最厚,强度最大,是造成西安市冬季空气污染严重的最重要气象因素之一。(5)西安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