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78篇
  免费   3772篇
  国内免费   5153篇
测绘学   3464篇
大气科学   3989篇
地球物理   6389篇
地质学   10651篇
海洋学   3245篇
天文学   1093篇
综合类   1850篇
自然地理   4022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706篇
  2021年   910篇
  2020年   1049篇
  2019年   1317篇
  2018年   903篇
  2017年   1190篇
  2016年   1189篇
  2015年   1258篇
  2014年   1606篇
  2013年   1925篇
  2012年   1606篇
  2011年   1737篇
  2010年   1349篇
  2009年   1749篇
  2008年   1741篇
  2007年   1815篇
  2006年   1778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1295篇
  2003年   1082篇
  2002年   845篇
  2001年   747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629篇
  1998年   624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439篇
  1995年   396篇
  1994年   326篇
  1993年   328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1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5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Automated re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objects from aerial images is a complex problem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buildings as well as noise and low contrast of images, which are the results of distant photography, atmospheric effects and poor illumination. In this paper, a semi-automated approach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rametric building models from aerial images is presented, which works with line segments extracted from the image. The model is selected interactively from a library of parametric models. A perceptual group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select the most significant image lines in terms of relations such as proximity and parallelism. Model lines are searched for the same relations as in the grouped image lin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nes undergo a matching procedure,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a match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 given model and image lines. An experiment with aerial images of flat-roof and gable-roof buildings is shown and its results indicate the robust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842.
98.7湖北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降水模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艳军  程明虎  仪清菊 《气象》2004,30(3):12-16
1998年7月20~23日,湖北省南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采用双向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强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粗、细网格均能较好地模拟出雨带的走向和变动以及武汉地区的暴雨中心,尤其是嵌套域(细网格)模拟的降水强度比粗网格有明显改进,和实际观测结果更接近;另外,对引发这次特大暴雨的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系统也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来。  相似文献   
843.
对乌鲁木齐市环境污染现状作了分析,重点分析大气污染、水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噪声环境以及其它环境问题,较为综合地反应了乌鲁木齐市环境总体状况,并就污染问题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844.
高密度电法中的"异常扩展效应"及归位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兵  张兴安  李有青 《物探与化探》2004,28(4):349-351,376
对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异常扩展效应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分析;提出了利用相关分析进行归位计算的方法。通过对球体及板状体的Pole-Pole、Wanner-alpha装置的异常归位计算,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异常的解释具有效果。  相似文献   
845.
采用化学组分分析、物相分析、粒度筛析、X射线面扫描分析、矿物分离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较为快速、准确地查明该金精矿金的赋存状态.几种分析方法互为补充,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846.
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了北京市2000年春夏季大气气溶胶样品5个,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约2500个。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期间,矿物尘是最主要的颗粒物种类,非沙尘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检出矿物尘和含硫颗粒物。夏季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重,含硫颗粒物的数目百分数增加。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特征。重点讨论了Ca-S颗粒、K-S颗粒和Ca-K-S颗粒三类典型含硫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数目可观的Ca-K-S颗粒以及其他硫酸盐颗粒的生成与相对湿度和云量等气象条件相关,这些颗粒物可能是云中过程的产物。减少SO2排放,减少含硫颗粒物,对于控制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7.
荣耀 《铀矿地质》2004,20(6):376-379,384
本文详细论述了微波焙烧炉代替马弗炉应用于样品焙烧、熔融、活性炭灰化工作中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其应用不但可行,而且与马弗炉相比,微波焙烧炉具有更加优越的经济性与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848.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学研究的若干进展与灾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以减轻火山灾害为目的的天池火山锥体顶部地区地质填图工作,发现了天池火山锥体附近不同期次火山泥石流,部分火山泥石流显示的高温定位特征指示了其与千年大喷发的成因联系。这些火山泥石流构成了严重的火山泥石流灾害,天池火山锥体近顶部大型滑坡体的发现则指示了天池火山另一种重要的灾害类型。滑坡体堆积物结构上可分为3种类型。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不同成分与物性的岩浆混合作用十分发育,指示了天池火山喷发前不同岩浆批的混合与共喷发机理。本文还论述了天池火山近代历史记录喷发物的分布与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849.
江西南部龙南-寻邬地区余田群菖蒲组的流纹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4.8.1Ma~174.9Ma),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属弱过铝质(ACNK平均为1.04)钙碱性系列(σ平均为1.90)。稀土元素含量高(平均为278.9μg/g),轻稀土富集(IMH平均为7.94),Eu亏损中等(δEu平均为0.41)。微量元素以富集Rb,Ba,Th,U,Zr,Y,Pb,而亏损Sr,Nb为特征。Pb,Nd,Sr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17.89~18.58,(^207Pb/^204Pb)t=15.58~15.70,(^208Pb/^204Pb)t=37.94~38.82;εNd(t)=-7.44~-11.9;ISr=0.71126~0.71228。对赣南流纹岩微量元素采用蛛网图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及Pb-Nd-Sr同位素相关特征为其上地壳成因提供了地球化学佐证。赣南流纹岩是由进入上地壳内高位岩浆房的石英拉斑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直接使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850.
含油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与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含油流体包裹体可以获得与原油和源区常规分析同等质量的可靠地球化学数据。细致而又小心谨慎地对待各测试步骤(如样品清洗、背景空白等)是成功进行包裹体油气成分分析的基础。从技术上来说,每一分析步骤都具有挑战性,但如果我们能按步骤循序渐进,就不仅能够分析那些含有大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当今或古油藏样品),而且可以测试含极少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迁移路径或极古老岩石样品)。包裹体中可被测试的碳氢化合物多种多样,包括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n-链烷、类异戊二烯、生物标志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流体包裹体内石油成分分析在地质上有广泛应用,比如可以更好地重建储集区石油重注史、确定盆地中以前未知的活性源岩。在储集区内由生物降解造成的石油再造和(或)水洗作用经常被抹去,流体包襄体分析则可以解释储集区复杂成油阶段,当然更可以去除钻孔泥浆添加剂或其他污染物的影响。此外,也可以获知地球早期生物圈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及多样性,以及在勘探区或盆地进行二次迁移路径填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