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5篇
  免费   507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000篇
地质学   1304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贵宣  张肇诚 《地震》1996,16(4):391-395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各手段的前兆异常标志,从而组合各类前兆标志体系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形变,应变手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并总结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标志,为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进一步研究形变应前兆系统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Since the last eruption (1888–1890) volcanism at Vulcano, Aeolian Archipelago, southern Tyrrhenian Sea, has taken the form of persistent fumarolic activity. The gas-vapour phases of the geothermal systems are mainly discharged within two restricted areas about 1 km apar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sland. These areas are La Fossa crater, and the beach fumaroles of the Baia di Levante. Fluids released at the two main fumarolic fields display quite different chemical and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implying different origins. The local seismicity essentially takes the form of discrete shocks of shallow origin (depth1 km) at La Fossa, usually with energy < 1013 ergs. They are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the uprise of pressurized hot gases and vapours discharged at the crater fumarole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points to the existence of two principal categories of seismic events (called M-shocks and N-shocks). These are short events (normally < 10 s). M-type shocks are thought to be due to resonance vibration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volcano, probably driven by the excitation of shock-waves within cavities deeply affected by deposition and alteration of self-sealant hydrothermal minerals. N-type events display features that resemble those of volcano-tectonic earthquakes, but have no recognizable S-phases. Here they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microfracturing of rocks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hydrothermally altered.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permit a preliminary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local shallow seismic processes in the framework of geochemical modelling of fumarolic activity and geological inferences from geothermal drillin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江西安福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本文采集了15组样品, 采用水化学、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热水以Na-HCO3型水为主, 地下水以HCO3-Na·Ca型为主, 地表水由西南向东北从HCO3-Na·Ca向HCO3-Ca型水演化。水化学组分演化过程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 地层封闭性较差, 水中的Na+、HCO– 3、Sr2+来源于硅酸岩风化溶解。由稳定同位素特征可知, 研究区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研究区热储温度为49.8~101.4 ℃, 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 502.6~1 513.6 m。热水在沿断裂带上升过程中与浅层冷水发生混合, 其混合比例为76.1%~87.5%。研究成果为安福地区水循环演化提供依据, 有利于地热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得的同剖面的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解释,探明了研究区从地表至莫霍面范围内地质构造和电性结构。下地壳结构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剖面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阻率低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存在一系列反射同相轴,且同相轴可以延续到莫霍面,电阻率高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无明显连续反射同相轴,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上呈现地震反射近似"空白区"。结合区域地热资料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热地质模型,对新区内深部地热机制进行了解释。该模型为"二元"生热模型,其热源包含两个部分,深部地幔热源和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占地表热流的接近30%,而幔源热流在地表热流中的占比可达约70%。在牛驼镇下方,莫霍面以上,由于地幔热物质上涌造成下地壳上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形成了局部热异常,该热异常具有低速高导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是牛驼镇地热田和容城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以区域断裂为热通道,大地热流由深部向上传导、扩散到牛驼镇凸起和容城凸起顶部,对碳酸盐岩储水层进行加热,形成地热储层;上覆新近系沉积地层是良好的热盖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较多的地面温度资料分析,认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前几天,震区及其周围大范围的突发性地面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提出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7.
邯邢东部平原区温增温率3℃/100m,被任为是不宜开采利用的“非地热异常区”。但近几年来在该区已成功施工了井深1500~1800m的探采结合地热井拾余口,井口出水温度达50℃以上,证实了邯邢东部平原区地热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根据该区域地热条件背景及地热资源赋存特点,结合该区近几年地热探采施工体会,对地热井成井工艺和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提出了有益见解,对类似平原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地热资源丰富,通过对区内地热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以祁吕系为主的多构造体系复合部位控制了本区地下热水的形成与分布,本区地下热水是大气降水经深循环而成,经计算深循环的深度达为2600m,张家口南部地区有很多个热水异常点,是具有远景意义的地热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密煤田地质条件、构造条件、煤系岩石的放射性特征、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气体成分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形成新密煤田地热资源的热源是来自硫化矿物生热、岩浆余热以及煤系地层岩石放射性物质产热的学说证据不足;而新密煤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为该区地下水的深循环提供了条件,故而在该区形成了水热型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20.
统计鲁03,04井流水作业闰的气压效率b值发现,在华北及其周缘绝大多数地震前两井前兆异常形态各异,经分析井孔定位断层走向与地震前兆场主应力的组合模式不同是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