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1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初论湘南地区中酸性花岗岩类与有色金属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地区发育加里东、印支及燕山三期两类即转化型和混合型中酸性花岗岩,燕山期中-小型花岗岩类岩体为有色金属的重要成矿母岩,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依据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本区成矿专属性与成矿岩体的氧原子饱和度有关,氧原子数与分子总数比大于1.98,表现为W,Sn及稀有金属;小于1.97多表现为Cu,Pb,Zn。同时,用热流体动力理论解释了本区矿体产出的偏向性。  相似文献   
82.
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提供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时的温压条件的信息。在冀晋辽地区和广东省吴川 -四会地区均有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出露。它们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高钾质的特征。冀晋辽地区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Al2 O3/ Ti O2 比值变化于 5 0到 2 5 0之间 ,暗示其熔融温度在 80 0到 90 0℃之间 ;而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 ,其大多数的 Al2 O3/ Ti O2 比值较低 ,暗示其源区熔融温度在 875℃以上。它们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指示其熔融源区的残留矿物组合中含有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角闪石 ,表明这些强过铝质岩浆形成于 0 .9~ 1.7GPa的压力条件下。这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燕山期深部热背景存在南北差异。在造山作用特征方面 ,华南在燕山期表现出“热”造山带的特点 ,华北则表现出过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3.
Abstract: Age of magmatism and tin mineralization in the Khingan‐Okhotsk volcano–plutonic belt, including the Khingan, Badzhal and Komsomolsk tin fields, were reviewed in terms of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East Asia. This belt consists mainly of felsic volcanic rocks and granitoids of the reduced type, being free of remarkable geomagnetic anomaly, in contrast with the northern Sikhote‐Alin volcano–plutonic belt dominated by oxidized‐type rocks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Khingan‐Okhotsk belt near the Sea of Okhotsk, accompanied by positive geomagnetic anomalies, may have been overprinted by magmatism of the Sikhote‐Alin belt. Tin–associated magmatism in the Khingan‐Okhotsk belt extending over 400 km occurred episodically in a short period (9510 Ma) in the middle Cretaceous time, which is coeval with the accretion of the Kiselevka‐Manoma complex, the youngest accretionary wedg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Khingan‐Okhotsk accretionary terranes. The episodic magmatism is in contrast with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long–lasted magmatism in Sikhote–Alin, indicating the two belts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arcs, rather than juxtaposed arcs derived from a single arc. The tin‐associated magmatism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subduction of a young and hot back‐arc basin, which is inferred from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 of the coeval accre‐tionary complex and its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of immature volcanic arc provenance. The subduction of the young basin may have resulted in dominance of the reduced‐type felsic magmas due to incorporation of carbonaceous sediments within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near the trench. Subsequently, the back‐arc basin may have been closed by the oblique collision of the accretionary terranes in Sikhote–Alin, which was subjected to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magmatism related to another younger subduction system. These processes could have proceeded under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 regime due to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s under Eurasian continent.  相似文献   
84.
20世纪90年代国外花岗岩类研究的某些重大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 2 0世纪 90年代国外花岗岩类研究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 :I型 /S型花岗岩成因的新模式、磁铁矿系列 /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成因、从ISAM到以综合标志为基础的新的花岗岩地球动力学分类、从以大陆边缘板块俯冲带为主扩大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的花岗岩研究地域及太古宙TTG成因 ,并力图阐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着手研究的途径。这些内容表明花岗岩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即从以个别岩体、岩套为主的研究发展到对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花岗岩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作为地壳重要组成的花岗岩物质可以作为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标志及其演化的示踪剂 ,反演出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大陆地壳的形成和再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5.
刘家堡子超单元同位素锆石U- Pb 一致线年龄值为2 046.48±7 .01Ma,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按照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原则,由早至晚划分为红旗村单元石英闪长岩、头道阳岔单元花岗闪长岩及阳隈子单元二长花岗岩,归并为刘家堡子超单元。成因类型为Ⅰ型花岗岩类,成岩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岩浆演化由中性至酸性,演化明显,构成了完整的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86.
文章收集了凭祥-东门大断裂在宁明-板利地区的详细资料,研究该断裂在该地区的表现特征,分析其活动性质及期次,阐明了该大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并且在不同期次和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活动特点和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层、岩石特征,阐明其对区域的控岩、控相作用,为三级构造单元界线的划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新元古代元龙花岗质片麻岩和新阳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象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4.7±7.6Ma(MSWD=4.8)、978.5±4.8Ma(MSWD=1.5)和935.5±3.1Ma(MSWD=1.3),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新元古代早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俯冲碰撞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8.
该区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通过对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1],所获得年龄为(313±5)Ma~(323±4)Ma,属于晚石炭世侵入体;前进场和达青二长花岗岩各单元岩体均侵入了该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侵入接触关系明确,红柱石角岩发育。测得前进场岩体和达青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80.8±3.6)Ma和(281.5±0.5)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乌兰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岩体获得了259Ma、羊角林高勒二长花岗岩为246~216Ma的U-Pb同位素年龄,说明在晚二叠世—三叠世又有一次侵入高峰。石炭—二叠纪裂谷发育时期,部分跨入三叠纪,先后有3次侵入高峰,即晚石炭世的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二叠世—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89.
对于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中大面积出露的云母片岩和片麻岩的变质条件和演化历史有不同的认识:如中低压绿帘角闪岩相,高压角闪岩相和超高压榴辉岩相。通过对大别山南部超高压榴辉岩区、高压榴辉岩区和宿松变质杂岩带中的云母片岩和片麻岩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及相平衡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条件分别为610℃~690℃,1.2~1.4GPa;590~600℃、1.3~1.5GPa;520~590℃,0.9~1.4GPa,相当于高压绿帘角闪岩相、高压角闪岩相与榴辉岩相之间的过渡。依据超高压榴辉岩区绿帘石黑云片麻岩中的石榴石环带特征推测,它们很可能经过超高压变质阶段。现有矿物组合记录了抬升阶段的条件。但是高压榴辉岩区的石榴石绿帘石二云片麻岩和宿松变质杂岩带中石榴石云母片岩中的石榴石环带特征表明,其现有矿物组合记录了变质峰期条件,不应该经历更高压变质阶段。在KFMASH体系的PT视剖面图上计算多硅白云母Si含量等值线表明,在多数矿物组合中白云母的Si含量可作为地质压力计,但Si等值线的斜率受到矿物组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0.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存在6个大的侵入旋回和9个侵入期,分别形成于洋脊环境、火山弧环境、碰撞后隆起环境和造山晚期相对拉张环境。前3种环境形成的花岗岩记录了洋盆形成→洋壳俯冲→陆-陆碰撞过程,而后两者则历程地反映了碰撞期后岩石圈构造演化的深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