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张永  施慧  刘璐婷  沈伟  赵梓羲 《湖泊科学》2022,34(6):2005-2015
长江及其中下游湖泊湿地组成了独特的江-河复合型生态系统,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该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季有超过百万只水鸟在此越冬,因此,分析相关因素对越冬水鸟多样性的影响对维持其越冬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如鄱阳湖、洞庭湖、升金湖等部分国家级保护区内,对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沿江区域湖泊湿地水鸟多样性的研究仍不多见.本研究选择江苏长江沿江10处代表性湖泊湿地,于2018—2020年冬开展越冬水鸟调查,同时结合环境和人为因素,分析其对区域越冬水鸟多样性的影响.3次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42种109998只,隶属于6目9科.按地理区系划分,古北界16种,广布种15种,古北界-东洋界9种,东洋界2种;按生态类群划分,有游禽22种,涉禽20种.在10处湖泊湿地中,石臼湖水鸟物种数和数量均最多,金牛湖水鸟物种数和数量均为最低;Shannon-Wiener和Inverse-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石臼湖,最低分别为长荡湖和昆承湖.β多样性结果表明石臼湖水鸟群落与其它湿地相似性最低,长荡湖次之.β多样性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区域β多样性主要形成机制为物种替换.石臼湖对区域β多样性的相对贡献显著高于其它湖泊湿地,其次是长荡湖,相对贡献最低的是尚湖.线性模型结果表明:越冬水鸟丰富度与湿地总面积呈正相关,与缓冲区植被和水体面积呈负相关.人均GDP与越冬水鸟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越冬水鸟物种数与湖泊湿地面积呈正相关,与人均GDP呈负相关.水鸟多样性指数受面积和人均GDP影响均不显著.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对其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进而提出相关保护建议,如持续开展越冬水鸟监测,及时发现保护空缺,提高对湿地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关注度等.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本地区越冬水鸟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上游经济相对薄弱但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2.
兴凯湖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理位置为131°58′30″~133°07′30″E,45°01′~45°34′30″N。总面积为222488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370km2,沼泽面积为300km2。采用样点、样线调查法和总数量调查法,从2003年3月10日至6月2日共历时73d,对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及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观察统计到鸟类7目32科123种,总数量达77万只。其中辨别出种类的为90000多只,未辨别出种类的鸭类60多万只,雁类8万多只;有13种为保护区新记录。为保护区进行鸟类管理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唐海湿地具有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和经济效益突出的特点。以滦河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唐海湿地近年受连续干旱的影响,经济功能降低;曹妃甸和唐海的开发建设又使唐海湿地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提出加快建立唐海湿地保护区、空间隔离区和制定区域整体规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鸟类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考察,该地域火山孕育与喷发关系的探析,碳、砷、锑、铋、铅的氢化物、一氧化碳生成条件、理化性质及其毒性的讨论,认为鸟类在火山喷发前夜即被弥漫在空气中大量剧毒易挥发的氢化物、一氧化碳致命,集群死亡,接着火山喷发,火山灰将它们深埋,演化成鸟类化石.  相似文献   
75.
互花米草的入侵与扩张占据了其他植物的生态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了滩涂景观,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了消极影响。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2A影像,结合最大似然分类法与决策树分类法对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等多种生境类型加以识别,并进一步讨论生境变迁对迁徙候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法总体精度更高且细节信息更为丰富,但存在较为明显的漏分现象;(2) 2019-2021年互花米草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分布愈发离散,严重侵占芦苇、光滩等生境的生态位,导致总体生境景观趋于破碎;(3)受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适宜鸻鹬类候鸟栖息的光滩与海三棱藨草生境面积锐减,整体生境状况愈发复杂多样,候鸟适宜生境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6.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候鸟越冬地.本研究于2015和2016年越冬期对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别记录到水鸟494033和388017只,隶属于6目13科68种.雁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种类最多,其次是鹳形目和鹤形目;从生态型来看,游禽32种,涉禽36种.雁鸭类相对丰富度最高,是鄱阳湖越冬水鸟的优势类群,其次是鸻形目鸟类,而2015和2016年鹤形目鸟类数量仅占当年总数量的2.6%和1.4%.在鄱阳湖湿地的不同区域,越冬水鸟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越冬水鸟主要集中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九江湿地和南昌湿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摸清越冬水鸟群落结构和种群丰富度现状,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越冬水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江西省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鄱阳湖流域内占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世界性和国家重点保护濒危越冬候鸟资源等重要责任。探究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可为都昌保护区内鸟类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9—2021年1、4、7和10月对都昌保护区内4个区域的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等对都昌保护区水质情况以及浮游甲壳动物与水环境因子和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31种,其中枝角类(20种)和桡足类(11种)。都昌保护区浮游甲壳动物年均密度213.81 ind./L,年均生物量为1.51mg/L。都昌保护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较大,季节上,夏季或秋季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达到峰值,冬季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最少;空间上南矶一般区(D4)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较大,其次是撮箕湖一般区(D3),小矶山核心区(D1)和三山核心区(D2)差异较少。根据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都昌保护区水质情况,结果表现为撮箕湖一般区(D3...  相似文献   
78.
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个湖泊——大湖池和沙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季节和水位悬浮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值(C/N)的变化特征,甄别悬浮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位条件下,悬浮有机质的δ13C和δ15N均存在差异显著性.沙湖5月水位上涨时,悬浮有机质δ13C最正,均值为-26.4‰±0.9‰,10月退水后,δ13C最负,均值为-31.2‰±1.1‰.悬浮有机质δ15N值在5月和8月较低(范围为3.5‰~5.5‰),10月也相对较低,均值为6.1‰±0.6‰,而12月相对较高(7.3‰~10.8‰).悬浮有机质C/N值在10月最低,均值为6.5±0.6,小于7,与其他各月的C/N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各月C/N在7.8~8.7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湖池悬浮有机质δ13C、δ15N各月的变化趋势与沙湖类似,并且两个湖泊在相同月份的δ13C、δ15N或C/N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大湖池的δ13C和δ15N比沙湖的δ13C和δ15N均值略偏正0.1‰~0.5‰,C/N比沙湖的C/N略偏低0~0.4.有机δ13C、δ15N结合C/N示踪表明,大湖池和沙湖的悬浮有机质在5月水位上涨和8月丰水期主要来源于河流运输的土壤有机质,表层沉积物对5月悬浮有机质也有一定贡献(16%),水生浮叶植物对8月悬浮有机质有一定贡献(25%);10月秋季退水后悬浮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77%),表层沉积物有一定贡献(23%);12、3和4月冬、春季枯水期悬浮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表层沉积物,候鸟粪便对12月悬浮有机质有较大贡献(40%),湿地植物碎屑对3和4月有较大贡献(47%和51%).  相似文献   
79.
在我国南北海区经常能观察到聚集的漂浮铜藻,为有效利用铜藻资源,设计了铜藻室内保存及海上越冬试验。结果显示,铜藻在室温3℃~15℃下藻的鲜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80μmol·m-2·s-2强光比20μmol·m-2·s-2弱光保存铜藻效果好,低温比高温保存效果好,但低于5℃后的铜藻保存效果变差。在温度5℃~17℃左右时,海上筏养铜藻特定生长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且藻体健壮,在冬季海水温度降到℃以下时,铜藻基本停止生长,但是藻体仍保持较好的活力,因此漂浮铜藻可在黄海南部海上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80.
We examined temporal changes at the Three Kings Islands, New Zealand in 1993 and 2002 in the diet of the endemic herbivorous fish Odax cyanoallix (Family Labridae) and in habitat‐forming macroalgae, and compared these with published accounts from 1979. The diet of O. cyanoallix predominantly comprised the laminarian Ecklonia radiata in 1993, and the fucoids Sargassum johnsonii and Landsburgia quercifolia in 2002. In depths <10 m, the endemic fucoid S. johnsonii was dominant in 1979 and 2002 and absent in 1993. E. radiata was absent in 1979, abundant in 1993, and rare in 2002. A period of significantly low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SST) at the Three Kings Islands in 1990–95 corresponded to an unusually long El Niño event. The low SST may have resulted in the failure of S. johnsonii to grow and/or recruit during the El Niño event, leading to the observed chang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variability in fucoid and laminarian assemblages over large time scales that are reflected in diet shifts in a species of herbivorous f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