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1篇
  免费   1184篇
  国内免费   1754篇
测绘学   950篇
大气科学   1568篇
地球物理   794篇
地质学   3165篇
海洋学   973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312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63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1998年夏季ITCZ和副高异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MS的红外亮温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8年6~8月ITCZ和副高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指出:ITCZ显著偏弱,副高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并且是造成台风活动异常偏少和长江流域大水的十分重要原因:ITCZ和副高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西南季风弱和中纬度地区冷空气频繁南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 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动力性能进行研究,非常缺乏台风等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动力响应的实海域监测数据。以某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平台动力性能监测系统,并对台风“杜苏芮”过境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平台艏部气隙及运动监测数据推算了平台吃水及环境波高;采用随机波浪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短期海况的有效波高、谱峰周期、能量谱等信息,通过与多种典型海浪谱对比发现Jonswap谱与所测波谱吻合较好;对平台的横摇、纵摇及垂荡运动进行了时域统计分析和频域谱分析,得到了台风海况下被测平台波频运动的实际响应特征,对于指导平台抗台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全新世艾比湖流域不同时段降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水热平衡模型,对艾比湖全新世时期三个高湖面期的降水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ka—3ka B.P.降水量比现今高出9%,达到287mm/a;4.5ka—6ka B.P.增加16%,达到306mm/a;6.5ka—8.0ka B.P.增加了22%,达到322mm/a。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国际和国内已普遍采用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接收系统提升针对全球船只信息的采集和监测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星载AIS系统发展的主要进展及取得的成果,重点针对目前星载AIS系统存在的近海船只密集区域信号碰撞导致检测概率降低的技术问题,通过建模仿真找到具体原因,给出后续AIS星载载荷针对此问题在设计和应用上的优化建议。本文可作为后续星载AIS系统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智慧城市建设和地理信息共享化是当前GIS应用发展的主要方向.数据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在中国,共享平台建设已相对比较成熟,而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在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地理信息共享度低,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尤为重要.本文以地理信息采集为重点,采用ESB企业总线技术建立砂拉越州政府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定义一整套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服务标准以及应用接口标准,以标准来规范共享平台的建设,集成测绘数据管理、道路管理等应用系统,完善数据更新体系,实现地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97.
应用可靠度理论对渤海海域中海工结构物桩基础的稳定性进行了可靠度分析,阐述了各个设计指标的变化对分项系数及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对各指标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设计参数中,厚土层的强度指标和设计荷载是两个相对重要的参数,在渤海海域中应用API标准中规定的荷载抗力系数进行设计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98.
深部地壳镁铁质岩石波速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波速实验测量在高压700-800MPa、高温800-1100℃下进行.波速-温度曲线的斜率以温度系数dVp/dT表示,大体在700℃以内,8个标本的温度系数平均为-1.86×10-4km·S-1/℃,比资料值小得多,即在此温度范围内,波速随温度的降幅不大.在这一温度限以上,大多岩石开始脱水出溶,相组合发生变化,同时波速大幅度下降.曲线发生转折的机制是岩石中液相的产生.角闪岩波速曲线斜率也从700℃开始发生改变,950℃后速度直线下降,到1008℃时,岩石中液量达30%,波速Vp值下降到487km/s.最后,依岩类不同以及岩石出溶和相变对波速的影响划分出5个速度-温度区,讨论了华北断块内构造隆起区和沉降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的岩石及其状态.  相似文献   
999.
高宇  任实  王海  吕超楠  赵汗青 《湖泊科学》2023,35(2):662-672
泥沙淤积问题直接影响着三峡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综合效益的发挥,研究其入库水沙特性对于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入库水沙输移特性及来源组成变化,重点研究了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的三峡水库高洪水期入库水沙特性。结果表明:2003—2021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集中于汛期的高洪水期,2013年以后该现象更为显著,泥沙来源也由金沙江为主转变为嘉陵江为主。寸滩站洪峰流量高于50000 m3/s的高洪水期三峡入库沙量显著大于30000~50000 m3/s区间的高洪水期,三峡水库泥沙调度关键在于上游发生编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上游沱江或嘉陵江等支流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易引起高洪水期入库水沙出现“小水大沙”的特点。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高洪水期入库泥沙大幅减少,中小洪水调度期间泥沙淤积量也大幅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泥沙精细化调度和长期高效使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In a previous study (Kaplan H, Seireg A., Int. J. Comput. Appl. Technol., 2000; 13 (1/2): 25–41), the authors proposed a base isolation system for earthquake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The system incorporates spherical supports for the base, a specially designed spring‐cam system to keep the base rigidly supported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nd to allow it to move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earthquake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a spring with optimize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A single‐degree‐of‐freedom structure was consider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cept. The simulation of the system response shows a 20 times reduction of the transmitted force as a result of using the proposed design in the considered case. This paper extends the previous study to the case of a 40‐storey steel structure subjected to the Taft as well as El Centro earthquakes. A 7.5 and 6 times reduction of the maximum transmitted force was achieved for the considered disturbances, respectively, without any adverse effects due to the tilting moment which is inherent in this type of base isolation.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