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541篇
地质学   631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3 毫秒
951.
位于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沉积了多期扇三角洲。钻井、岩心资料表明,有效储层多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然而,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快,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不足等原因,使得目前无法在常规波阻抗反演资料中对该区沉积相及储层进行精细的识别。因此,应用高密度地震资料并进行测井曲线重构伪波阻抗地震反演,可将沉积相的地震预测提高到可识别微相的精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2.
目前对于火山岩储层流体的识别技术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气藏的流体识别,更是目前开发的一个热点。常用的流体识别方法有图版法、曲线重叠法、三孔隙度组合法、比值法和参数法等。虽然每种方法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流体的性质,但是由于火山岩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多变,利用上述五种方法分别会出现试采数据点少,曲线刻度单一,岩石骨架参数求取不准确,测井序列响应不敏感和数据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这里以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气田为例,避开火山岩气层岩石成份复杂的问题,通过统计学的原理放大流体性质,提出一种新的针对火山岩气层流体识别技术,从而对流体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953.
南极冬季威德尔海冰脊的表面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冬季科学考察期间由机载激光测高仪测得的海冰上表面高度数据,以脊高和脊距的理论与实测概率密度的相对误差之和为性能指标,以切断高度为控制变量建立优化模型。结果表明,W'80型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分别与实测脊高和脊距分布吻合较好;最优切断高度为0.62 m。进而从海冰表面起伏中确定出冰脊。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以冰脊强度(Ri)为标准将剖面分为3类(Ri≤0.01, 0.01< Ri≤0.026和Ri > 0.026)。对应各类剖面分别有:平均脊高为0.99 m,1.12 m和1.17 m;平均脊距为232 m,54 m和31 m。利用数学模型估算并分析了多脊冰平均厚度、有效厚度,帆横截面积及冰脊所占面积,这些参数值均随冰脊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54.
对于以低渗透性基岩为处置围岩的核废物地质处置库来说,基岩中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进入处置库和放射性核素从处置库向外界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基岩内裂隙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花岗岩为例通过野外试验,分析研究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对处于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基岩中裂隙网络进行三维原位识别的效果及能力。结果表明在以高阻值为主要电特性的基岩中,利用ERT对基岩中三维裂隙网络进行原位识别是可行的,并且裂隙的电阻率特征能较好的反映出裂隙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形态,但对裂隙网络识别的效果与测线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955.
Measurements of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osmic isotopes and of the energy dependence of their fluxes may clarify our pres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finement time of charged cosmic rays in the Galaxy.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se propagation clock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balloon and space missions at energies of a few 100 MeV/amu by means of dete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multiple dE/dx sampling, coupled with a measurement of the energy released in a thick absorber. At larger energies, the isotopic separation of light nuclei (as, for instance,9Be/10Be) can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particle’s rigidity with an high resolution determination of its velocity, via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herenkov effect in a radiator.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introduction -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space experiment - of the DIRC technique (Detection of Internal Reflected Cherenkov ligh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smic-ray isotopes. This type of detector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s for particle identifi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for π-K separation. While for particles with unit charge the light yield is a limiting factor, in the case of a nucleus of charge Z the larger photostatistics (due to the Z2 dependence of Cherenkov light emission) is the key to reach an adequate angular resolution to provide a mass discrimination for isotopes of astrophysical interest. We report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phase of a DIRC prototype with a focussing scheme (FDIRC) to collect the Cherenkov light onto a detector plane instrumented with a Silicon PhotoMultiplier (SiPM) array.  相似文献   
956.
X射线粉晶衍射仪在大理岩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理岩主要有方解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和菱镁矿大理岩三种。以往大理岩是依据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进行分类定名,由于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都属于三方晶系,具有闪突起、高级白干涉色、一轴晶负光性和菱形解理等相同晶体光学特征,偏光显微镜下区分十分困难。为了准确鉴定大理岩中碳酸盐矿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本文利用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粉晶衍射技术对32件大理岩岩石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岩石薄片鉴定结果表明:大理岩造岩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石英、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黏土和金属矿物。根据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分特征,可把32件大理岩样品划分为方解石大理岩、长英质方解石大理岩、石英绿泥白云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云英质白云石大理岩和菱镁矿大理岩等15个类型。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表明:大理岩造岩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绿泥石、滑石和蒙脱石。综合分析认为: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技术很难区分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等碳酸盐矿物,以及细小的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滑石和白云母等鳞片状硅酸盐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技术不仅能准确检测出大理岩中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等碳酸盐矿物种类及相对含量(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X射线衍射主峰有明显差异,d值分别为0.303 nm、0.288 nm和0.274 nm),而且能够有效鉴别岩石中粉砂级斜长石、钾长石与石英(三种矿物的X射线衍射主峰d值分别为0.319 nm、0.324 nm、0.334 nm);且能区分蒙脱石、绿泥石、云母和滑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四种硅酸盐矿物的X射线衍射主峰d值分别为1.400 nm、0.705 nm、0.989 nm、0.938 nm)。综合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32件大理岩样品划分为22个岩石类型。研究认为:仅根据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或X射线粉晶衍射技术其中一种方法不能准确鉴定大理岩岩石,应将大理岩岩石野外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粉晶衍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确定大理岩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957.
金沙江流域因两岸地势陡峭、软弱岩层发育、降雨集中等,使得流域内滑坡灾害分布密集。高分辨率遥感是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但通过目视解译法开展的大范围滑坡灾害识别,具有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特点。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利用滑坡灾害的光谱、形状、空间等特征进行区域内滑坡灾害的快速识别。同时,选取金沙江流域巴塘县王大龙村区段进行了滑坡识别提取试验,区域内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出滑坡18处,其中12处与目视解译结果相同,一致性为75%;发现3处目视解译未识别出的隐蔽性滑坡。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效果较好,可为后续的金沙江流域乃至川藏铁路沿线的大范围滑坡识别提取及滑坡编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8.
滑坡自动识别能够解决人工目视解译方法速度慢的问题,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多以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单任务识别方法为主。本文基于深度学习实例分割网络探索可同时完成滑坡目标定位和语义分割的多任务识别方法。首先,基于谷歌地球影像构建了包含3822个样本的黄土滑坡样本数据集;然后,采用单阶段实例分割网络(YOLACT)构建了基于小样本学习的黄土滑坡多任务自动识别模型;最后,通过大、中、小3种比例尺度的滑坡测试样本对识别结果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①滑坡目标定位框(Box)平均精确度为61.66%,滑坡语义分割掩码(Mask)平均精确度为62.0%,大比例尺测试结果中Mask交并比为0.88;②基于YOLACT构建的滑坡识别模型可同时完成滑坡目标定位和滑坡高精度掩码分割的双任务识别,为滑坡多任务自动识别及快速制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9.
基于群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宝石计算机辅助鉴定教学信息系统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培养实践能力为设计理念,实现了宝石鉴定中的多品种、多参量的综合判断.与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比,群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增加了灰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标准状态模式的数据精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宝石鉴定能力和可靠性.在宝石鉴定教学应用中,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资源共享和辅助鉴定平台,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60.
寿山石品种繁多,其鉴别和分类也一直是个难题.首次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NIR)研究了不同类别寿山石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寿山石样品状态(块状和粉末状)的不同表面形态、粒度、质量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归属,旨在探索一种无损、便捷的寿山石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完全可以区分寿山石的三个主要类别,即高山石类(高岭石族)、芙蓉石类(叶蜡石)、汶洋石类(伊利石).在块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1 400 nm区域,高岭石族矿物表现为一对双峰;叶蜡石和伊利石都仅有一特征单峰,叶蜡石表现为1 392 nm,伊利石表现为1 406 nm.寿山石样品的表面形态对近红外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粉末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峰更为尖锐,分裂程度更好.除了1 400 nm处的吸收峰外,在2 180 nm左右,高岭石类矿物表现为双峰,而叶蜡石和伊利石为单峰,但叶蜡石的吸收峰位于2 168 nm,伊利石位于2 195 n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取10 mg左右的寿山石样品粉末,便可获得清晰的近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