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帕米尔高原东北缘的昆仑圆柏树轮资料建立了850 a的树轮宽度年表(1165—2014年),是目前新疆最长的树轮年表。树轮宽度指数与乌恰站的气象资料相关分析表明:树轮宽度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水汽压呈一致的正相关,其中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乌恰上年10月—当年7月的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71。宽度年表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反相关:当年生长季及其前期的最高气温与轮宽指数负相关,而最低气温(当年5月以外)与树木的生长正相关,表明生长季的较高的最高气温和冬季的较低的最低气温不利于树木的生长。树轮宽度指数与CRU格点降水资料的空间相关分析表明其能较好地反映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降水变化,其次与新疆天山山区中部和南疆平原区的降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关系变革及乡村发展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认知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和演变规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和优化城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重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乡村发展思维应由生产主义导向转向后生产主义,关注乡村多元价值,深化基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理论的乡村振兴机制、区域路径与模式研究;在科技迅速发展,新事物新因素大量涌现的新时代,应关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民宿及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乡村转型发展形态的形成机制;同时,基于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也应得到重视,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前沿,深入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的混杂性研究。广泛的城乡空间重构进程对乡村地区产生剧烈的影响与挑战,对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仍需持续关注;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创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3.
黄河兰州段高河漫滩洪水沉积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兰州黄河高河漫滩沉积剖面中60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研究了兰州黄河140 aBP来河漫滩沉积指示的洪水变化.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高河漫滩沉积剖面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发生和短期降水量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较好的指示洪水和降水量变化的指标.黄河河漫滩沉积物的粒度成分反映了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的强弱变化,粒度成分较粗,指示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较强;粒度成分较细,指示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较弱.研究剖面分为10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0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0个降水较多的年份.10个洪水阶段之间为没有洪水发生或洪水规模很小的阶段,指示降水正常或贫乏的年份.剖面第4层为1904年的洪水沉积,代表的最大洪水流量为8 500 m3/s,第5、6、7、8、9、10阶段洪水规模都要小于1946年,最大洪水流量小于5 900 m3/s,即140~100 aBP间最大洪水流量小于5 900 m3/s.剖面粒度特征随着深度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规律.根据各层粒度组成特征及确定漫滩洪水深度的依据,可以得出剖面10个阶段河漫滩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第4阶段>1阶段>2阶段>8阶段>3阶段>9阶段>7阶段>5阶段>6阶段>10阶段.LS剖面10个洪水阶段都是由兰州及以上黄河流域或洮河、大通河、大夏河等支流当年降水量明显增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4.
江西相山铀矿田位于赣东北乐安县和崇仁县边境,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之间的钦(州)—杭(州)结合带南侧罗霄褶皱带的北缘,属赣杭铀成矿带西南段。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可将相山铀矿田赋矿火山岩系归入武夷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和火山活动产物的规律性,可将武夷群下部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构成的喷发-沉积相组合归入双峰岭组、上部碎斑熔岩夹熔结凝灰岩构成的喷溢-侵出相组合归入鹅湖岭组,分别代表火山活动初始期和喷发期的产物。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双峰岭组下部熔结凝灰岩年龄为(137.5±1.4)Ma(N=13,MSWD=0.73)、中部2个英安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7.4±1.1)Ma(N=14,MSWD=1.3)和(137.4±1.4)Ma(N=12,MSWD=2.5)、上部晶屑凝灰岩的年龄为(136.4±1.1)Ma(N=14,MSWD=0.49),鹅湖岭组2个碎斑熔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5.4±1.5)Ma(N=13,MSWD=1.3)和(135.2±1.2)Ma(N=12,MSWD=0.25),不仅说明相山铀矿田武夷群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而且年龄与地层的叠置关系吻合。划分的双峰岭组与鹅湖岭组界线不仅是岩性界面,而且是岩相界面,野外容易识别,解决了原打鼓顶组或原如意亭组划分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山铀矿田已有的高精度锆石U-Pb年龄数据,提出锆石U-Pb测年结果不能为相山铀矿田火山-侵入杂岩的时序厘定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发育基性岩类的橄榄玄武岩、玄武岩,中性岩类的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酸性岩类的粗面岩、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早白垩世火山岩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的特征,并具有较低的(~(87)Sr/~(86)Sr)_i值和较高的(~(143)Nd/~(144)Nd)_i值。基性岩类Ce/Nb=1.92~8.31,Th/Nb=0.08~0.44,(~(87)Sr/~(86)Sr)_i=0.7031~0.7047,ε_(Nd)(t)=+1.7~+5.2;中性岩类Ce/Nb=3.70~15.80,Th/Nb=0.34~2.58,(~(87)Sr/~(86)Sr)_i=0.7040~0.7054,ε_(Nd)(t)=0~+3.0;酸性岩类Ce/Nb=4.29~15.80,Th/Nb=0.11~1.02,(~(87)Sr/~(86)Sr)_i=0.7038~0.7066,ε_(Nd)(t)=+1.0~+3.3。基性岩类岩浆主要来自被富集了的亏损地幔源的部分熔融,受混染程度很小;中性岩类岩浆源于年轻地壳组分被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的再次部分熔融;酸性岩类浆岩可能主要来自源于亏损地幔的初生地壳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上地壳的混染。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关闭引发强烈的挤压造山后,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致使来自亏损地幔的岩浆熔融上涌导致岩石圈主动伸展拉张,地表则表现出大规模的裂谷断陷作用和大范围的火山活动。这个阶段的伸展拉张以主动拉张为主。  相似文献   
96.
龙镇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张彦龙  葛文春  高妍  陈井胜  赵磊 《岩石学报》2010,26(4):1059-1073
龙镇地区花岗岩位于大、小兴安岭的结合部,属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中的A-I型花岗岩带;该区各岩体岩石类型基本相同,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花岗岩中锆石的LA-ICP-MS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正达山岩体形成于320~315Ma,模拉布山岩体形成于169±3Ma,朝阳林场岩体形成于187~171Ma。这些花岗质岩浆的就位分别与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块体拼合作用及中生代古太平洋的构造演化有关。Hf同位素成分特征表明,两期花岗岩的源岩均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亏损地幔来源的火成岩。结合已发表的Sr-Nd-Hf同位素资料,本文认为兴安地块大陆地壳增生的时间主要为新元古代-显生宙,这与松嫩地块一致,而明显晚于额尔古纳地块的地壳增生时间(中-新元古代),从而揭示了它们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7.
玛因鄂博岩体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南缘玛因鄂博深大断裂北东侧。主体岩石类型包括片麻状英云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中含有较高的黑云母,并可见夕线石、堇青石、电气石等富铝特征矿物。锆石的 SHRIMP U—Pb 定年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283Ma。岩石具有低的 SiO_2、CaO、Ba、Sr、Nb、P_2O_5、Al_2O_3/TiO_2比值及高 MgO、FeO~T、Cr、Ni、TiO_2、REE(∑REE=126.8×10~(-6)~218.11×10~(-6))、A/CNK(>1.1)等特征,富集轻稀土((La/Yb)_N=5~11),具有中等的 Eu负异常(δEu=0.52~0.74)。上述特征表明该岩体与典型的高温型强过铝花岗岩相似。岩石的 Nd 同位素分析表明,其 Nd 初始值变化大(-0.3~-3.5),而其中辉长岩体的 Nd 初始值为5.5。基于上述,我们认为花岗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底侵的玄武岩浆引起的低成熟度碎屑岩部分熔融,并有部分玄武岩浆的加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它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属于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在阿勒泰地区早二叠纪强过铝花岗岩的界定为阿尔泰乃至中亚造山带的后碰撞花岗岩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岩石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8.
The Western Kunlun Range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and the Karakorum-Tianshuihai Terrane. Here we report zircon SHRIMP and LA-ICP-MS U-Pb ages of some metamorphic and igneous rock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ecambrian and Palaeozoic-early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Based on these data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paragneisses in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 are likely of late Mesoproterozoic age rather than Palaeoproterozoic age as previously thought,representing tectonothermal episodes at 1.0―0.9 Ga and ~0.8 Ga. (2)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 was an orogenic belt accreted to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during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the two episodes of metamorphisms correspond to the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Rodinia respectively. (3) The Bulunkuole Group in western South Kunlun Terrane,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Palaeoproterozoic basement of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by previous studies,is now subdivided into the late Neoproterzoic to early Palaeozoic paragneisses (khondalite) and the early Mesozoic metamorphic volcano-sedimentary series; the paragneisses were thrust onto the metamorphic vol-cano-sedimentary series from south to north,with two main teconothermal episodes (i.e.,Caledonian,460―400 Ma,and Hercynian-Indosinian,340―200 Ma),and have been documented by zircon U-Pb ages. (4)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a gneissic granodiorite pluton,which intruded the khondalite,was crystallized at ca. 505 Ma and metamorphosed at ca. 240 Ma. In combination with geochronology data of the paragneiss,we suggest that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was a Caledonian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 and overprinted by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arc magmatism.  相似文献   
99.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一环境意义.在海拔3 200 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 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形成堰塞湖,暗示雅鲁藏布江在末次盛冰期时已经下切到与目前接近的深度.在海拔3 150 m的打林村阶地,其4级阶地上的砾石10Be暴露年龄显示该阶地形成于距今9.0~8.7 ka的末次冰期与新冰期之间的问冰期,意味着这一期间则隆弄冰川再次下移导致阻江.近60年来则隆弄冰川3次跃动,两度阻江,是20世纪3次气候突变的表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人口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冰川进退历史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该历史与大拐弯入口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是蒙新砾质荒漠中唯一常绿阔叶灌木孑遗,且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沙冬青属内分类争论已久。利用分子手段对国内沙冬青居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以对其保护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信息。核序列和叶绿体间隔数据均表明,沙冬青属包含两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分别分布于塔里木荒漠与阿拉善荒漠,我们据此建议恢复分布于新疆的沙冬青居群的物种地位,即新疆沙冬青(A.nunas)。沙冬青属属下两个种遗传多样性均比较低,可能由于先天遗传不足及破碎化小居群的遗传漂变与近交作用。新疆沙冬青无明显的遗传结构。蒙古沙冬青(A.mongolicus)在阿拉善荒漠北部与南部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歧,这可能是由于南北部居群由不同的避难所扩张而来。也为沙冬青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