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18篇
  免费   6878篇
  国内免费   7361篇
测绘学   4465篇
大气科学   4558篇
地球物理   15988篇
地质学   13514篇
海洋学   3513篇
天文学   241篇
综合类   2871篇
自然地理   3907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1051篇
  2021年   1360篇
  2020年   1464篇
  2019年   1723篇
  2018年   1496篇
  2017年   1670篇
  2016年   1618篇
  2015年   1946篇
  2014年   2117篇
  2013年   2374篇
  2012年   2225篇
  2011年   2355篇
  2010年   1959篇
  2009年   2336篇
  2008年   2123篇
  2007年   2319篇
  2006年   2187篇
  2005年   2009篇
  2004年   1798篇
  2003年   1625篇
  2002年   1413篇
  2001年   1253篇
  2000年   1160篇
  1999年   1004篇
  1998年   980篇
  1997年   874篇
  1996年   820篇
  1995年   732篇
  1994年   660篇
  1993年   540篇
  1992年   383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186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22.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23.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空间数据仓库的认知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理论上探讨了空间数据仓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十一个层次的世界模型通过十个算子转换的过程,对十一个层次世界及十个算子概念进行了较详细地讨论,并用代数系统对其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25.
An elastoplastic model for sand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describe stress–strain behaviour dependent on mean effective stress level and void ratio.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roposed model are: (a) a new state parameter, which is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 void ratio and initial mean stress,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yield function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for very loose sands; and (b) another new state parameter, which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eak strength and describe the critical state behaviour of sands during shearing,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edict simply negative/positive dilatancy and the hardening/softening behaviour of medium or dense sands. In addition, the proposed model can also predict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ur of sands under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conditions by using a transformed stress tensor instead of ordinary stress tensor.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6.
In the frame of 2D-static problems one approaches the problem of elastic-NRT (not-resisting tension) semi-plane loaded on its limit line. This problem is intended to model the stress situation induced in the soil by a foundation structure. The solution, in terms of activated stress field, is searched for in the class of stress fields satisfying equilibrium and admissibility conditions, by applying an energy approach.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7.
《地震地质》1994,16(4):373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28.
本文在已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近代数值逼近理论,给出了从时空域角度描述地壳垂直运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函数解析形式。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29.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30.
The finite‐element formulation and integration algorithms developed in Part I are used to analyse a number of practical problems involving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soils. The formulation and algorithms perform well for all the cases analysed, with the robustness of the latter being largely insensitive to user‐define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coarse time steps and error control toler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gorithms, as measured by the CPU time consumed, does not depend on the number of coarse time steps, but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error control tolerances. Based on the analyses presented here, typical values for the error control tolerances are suggest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constitutive modelling framework presented in Part I can, by adjusting one constitutive equation and one or two material parameters, be used to simulate soils that expand or collapse upon wetting. Treating the suction as a strain variable instead of a stress variable proves to be an efficient and robust way of solving suction‐dependent plastic yielding. Moreover, the concept of the constitutive stress is a particularly convenient way of handl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aturation and unsaturation.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