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32.
为了促进现代化的实现,作者试图找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并选取了世界银行公布数据的三个指标,代入自己设计的简便公式,测得中国与韩国、希腊的经济差距为26年(以2000年基准)。于是作者将发达国家分为一般发达国家和高度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的发达国家。作者预计2020年中国将达到发展中的发达国家水平。并预测中国将在2007年经济总量超英国;中国与英国的人均水平差距约为34年。中国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约为35年,中美之间的人均水平差距约为44年,动态差距将在50年以上。结论,中国在2030年将可达到一般发达国家水平,即可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33.
近50 a全球和三大洋海温距平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49a(1950-1998年)NCEP/NCAR逐月SSTA资料和EOF方法,分别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全球海洋SSTA主要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和相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讨论。利用Morlet小波进一步分析了要素场的周期变化和能量变化。发现经EOF分解后的SSTA场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各大洋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大洋间的协同作用和太平洋的主导作用。从不同的空间分布模态中选择海温变化显著的区域作为关键区,进行同期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关键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4.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赵光辉 《矿产与地质》2006,20(2):166-168
简述了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从电极排列、数据预处理及反演处理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并通过在长-邵高速公路勘察的应用实例,来说明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岩溶洞穴、地质灾害等探测领域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35.
移动式测绘系统(MMS)已在交通管理、城市规划、地图更新、工程勘测、精准农业、战场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在简要叙述MMS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MMS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方向,进而提出了当前发展MMS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传统地质图由于采用正射投影的方法表达地质现象,只能表达地质现象在二维欧氏空间的定位,很难表达地质现象的三维空间特征。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的三维可视化地质图,可更好地判读地质体的空间信息,便于分析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37.
李欣  于新 《世界地质》2007,26(3):330-332
哈尔滨市松北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哈尔滨段的江水位将常年保持在116m,比枯水期水位高出6m多。届时势必要引起松北区地下水水位的壅高,导致发生区内浸没问题。利用GMS(地下水流模拟系统)软件中SOLID模块,采用钻孔间插值法建立松北区含水系统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地下水壅高计算,给出地下水位临界深度,确定研究区内浸没范围;进行浸没评价,提出浸没危害治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8.
王方雄  吴边怡凯 《东北测绘》2007,30(6):12-14,18
阐述了移动GIS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所构成的分布式体系结构,介绍了移动接入技术、移动访问技术、移动定位技术、嵌入式技术和语音技术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9.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要点与工程实例分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4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方法4.1要点(1)导墙的修筑精度(宽度、平直度、垂直度和标高等)和强度对成槽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高质量的导墙是高质量槽段的基础,常用的导墙形式如图2所示。图2导墙断面形式示意图(a)板型;(b)L型;(c)倒L型;(d)槽型导墙...  相似文献   
40.
The Apuseni Mountains, part of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are distinctive in cultural terms because of the highly dispersed settlement patterns that have developed on the high erosion surfaces where the Moti people cleared the forests to allow for an expansion of family farming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se small ‘crang’ settlements remain, but the population is declining in the face of limit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poor service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the most appropriate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region, follow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which encouraged centralisation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housing and industry in key villages and new towns. The emphasis on private farming and the expansion of tourism could protect the inherited cultural landscape but money must be found to improve rural services. There is also a strong conservation movement which suppo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park, but this could constrain development through controls on grazing and woodcutting. Hence the dialogue continues to find the best compromise and the concept of a ‘natural park’ is being discussed with such a reconciliation in min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